82336508
2010/9/14 0:36:33
今天看了盗梦空间,拍的不错的一部片子。
这里我浅谈一下,看时随想。
第一、人会有很多不愿意去想,或者面对的事情。比如,情绪转移,愤怒,等外在情绪溜露。
通过防御机制,来保护内心,免受更大的伤害或者冲击。
而,人在做梦的时候,防御机制也起着同样的效果,但是,因为在梦境中,潜意识会不受压制的随意溜露,可是,为了避免潜意识溜露出的内心想法导致 做梦者的内心产生矛盾或者冲突,导致强烈的刺激,从而从梦中惊醒,所以,防御机制便把这个想法,伪装起来。就像电影中放在一个很隐秘房间中保险柜里的文件一般。
而,通过对于该思想的诠释与解读,可以,逐步推出潜意识真正想表达的想法。
当然了,通过梦可以推论出,或者引导做梦者得出一些结论,或者发现一只隐藏在内心的一些自己不敢去面对的想法。
以上《梦的释义》中有所阐述。
第二、所谓自己生存的世界的真实与否问题。
这个在笛卡尔、尼采、中国的庄子都有所介绍。
很多人就奇怪了,为什么心理学要牵扯到哲学领域呢?
因为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的一个分支延伸出来的一个新兴学科。
所以,在很多观点上,是大同小异的。
最后结局,很多人看到主角的保护符一直在旋转,或许会以为这个世界又是虚假的。
可是,这只是导演给留下的一个悬念,因为,从附身符开始旋转到电影结束,经过的时间并不长,所以,结局到底如何,只能去猜测,却无法定论。
这里,我再次阐述一些我所了解的一些观点。
首先,如果我们生下来,便是带着红色眼镜来看这个世界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从一开始,我们便认为是红色的。
其次,狗的眼睛、蜻蜓的眼睛、猫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与我们截然不同,那么谁知道我们人类的眼睛便是最最先进,已经发展到极限的器官了呢?
再次,由此推论,可以得出,人类无法得知人类是否还原了世界的真实原貌。
再再次,既然,这个世界不知道是真实还是虚假的,那么是否有另一个世界呢?如物理学所讲的平行空间,或者如 《苏菲的世界》 中所讲述的世界中的世界。
最后,可以得知,大部分人,生活在自以为真实的世界中,而不去继续探索了。
这里引用某位名人的话——(大概意思,原话忘记)——当人们习惯了理所当然以后,便会对这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进行探索与发展。
第三、有关梦中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时间比例问题。
这个,一比二十也好,一比四十也好,只是为了观看者方便理解这部影片,但梦中的时间比例并非如此。
所谓,梦中时间,觉得长也好,觉得短也好,只是一种感觉。
其实,现实中,时间又何尝不是一种感觉呢?
二十年,如果没有日历,没有一切可以观察时间,记录时间的东西发生的话,如果把你封闭在一个黑的山洞中呢?封闭在一所牢狱中呢?
所谓时间性便会丧失掉。
所以,正因为我们有这么多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记录,记忆,或者说验证,所以我们才对时间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但是,从今天后退三年,这三年中,你问无数人,他们所感到这三年渡过的时间也截然不同。
或者说的短点,昨天这一天,有的人觉得过的很快,有的人却觉得过的很漫长。
所谓时间是恒定的,在一个恒定的环境下。
但是,每个人的心理所感受到的时间却又是不同的。
在梦中也是,梦是一些潜意识片段构织而成的,其中的时间也是不同的,长长短短目前而言完全无法控制的。
但是,在梦中是否具有永生,我认为不会,因为有终点,但是如果是无限趋近于某一个点的话,在此过程中,会被人误认为有永恒存在的。
PS:附录上一篇上个月写的随感:
所谓时间的永恒,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在空间四维的状态下,各个事件的时间与测量固定时间的钟表是不一致。
想象宗教中的大师们,所谓达到的永生,或许是通过修炼,进入了一个时间流逝缓慢的空间。
在现实世界中,时间的流动是正常运行的,而在他脑中,他的思维进入的另一个空间领域中,他所感触到的时间是异常的缓慢,待醒过来时,外在时间或许只过了一年,而他进入的空间时间却过了数千年。
这便是他们坐禅修心的最终目的吧。
而从哲学意义上而言,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也都是相对的。
黑中有白,善与恶相互纠结。
而道教的阴阳八卦,也阐述了该理论,黑与白、善与恶之间的界限并非是清晰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均衡状态。
在国外的理念中,是与非并非绝对的,界限也是一直在摸索探索中的。
通过多年的人生经验,也能感悟出,事事自身都具有矛盾性,没有纯粹的好与坏,没有绝对性。
这个标准也是随着时间、外在大环境、舆论导向、文化背景、路西法效应、宗教信仰、欲望跟冲动而改变的。
所以说,万物都是具有相对性的,深入到物理学领域来看待,爱因斯坦也通过广义相对论与狭义相对论进行了强有力的论证。
由此得出,时间的相对性,在我上面所提的观点中,也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盗梦空间,为何中国拍不出这类的电影?
很多类似题材,如黑客帝国,如蝴蝶效应等,很多年前的题材,为何中国却至今拍不出呢?
心理学,中国目前来说,还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
所谓外面的有关心理学的大部分书籍,只是一些肤浅的,伪理论化的夺人眼球的书籍。
是否有用,有些用。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中明白其原理,自然也无法对此进行创新与改进了。
只有一些象牙塔中的人,才对此类学科有所建树。
可是,一门学科不能只是旦旦靠几所名校的几位教授来发展的。
缺乏一个百花争鸣的环境。
而,通过学校所指定的规则、方向来进行研究。而且必须要通过相应规则下,方向下的考试,才能获得研究的资格。
这本身,已经束缚住了心理学的发展了。
当然,也束缚住了研究者的头脑与思维了。
其他学科,知识,我想也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