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啃书圈〗 → 读牧二的《施晗旗指何方》有感——年轻一代为何不用原来的文字?
查看完整版本:读牧二的《施晗旗指何方》有感——年轻一代为何不用原来的文字?
2010/8/31 16:41:54

看完“牧二”的《施晗旗指何方》,让我触动颇深。在此我就略表浅见,任何不当之处,望海涵!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施晗旗指何方》里有一段:
在个别场合,施晗解释说,之所以允许存在甚至刻意保留某些病句与错别字,是因为现在的年轻读者们就喜欢这种错别字连篇的东西。这确实可能是不诤的事实,因为有一直受着众多年轻人追捧的韩寒、郭敬明之类的明星在那儿摆着,可以作为佐证。


关於这点我不甚赞同。暂且不论现在的年轻读者是否“就喜欢这种错字连篇的东西”,只看韩郭两人。


他们的文章我多少看过,郭的文章严谨来看确实有为求辞藻华丽而出现语病的问题。但“错字连篇”是没有的(虽然本人不欣赏郭,但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被扭曲)。既然如此,何以佐证“年轻读者们就是喜欢这种错别字连篇的东西”呢?



关于施晗所说的“错别字连篇”让我想起了一个现象。现在的人喜欢用谐音去代替原字。比如“吥”或者“卟”代替“不”、“嗳”代替“爱”、“殇”代替“伤”等等。不胜枚举。


在这个版里我也曾经回过一帖说过:现在的文字配合方式是经过几千年筛选沉淀下来,而沿用至今的。是不可替代的。就像“我嗳你”永远表达不了“我爱你”一样。



在此我可以说明一下为什么。从汉字的组合结构上来说,“爱”的繁体字是上面一个“爪”,“爪”下有秃宝盖,宝盖下头罩着“心”,“心”下放着“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爪”为手掌,那么这个“友”被放在掌心下用宝盖罩着用“心”呵护,这种煞费苦心的感情是不能用“口”言说的。


这个“爱”字里没有出现过半点用“口”经营起来甜言蜜语。而现实也证明了,甜言蜜语往往不能证明“爱”。真正的“爱”是用行动表现出来的。这一点,“爱”字本身已经告诉了我们。


那么用“口”说的“嗳”,如何代替“爱”?我嗳你,如何代替,我爱你?(这种情感上表达的内敛矜持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美,就像玉一般。怎么能够遗弃呢?)



但出现这样的现象也折射出这样的问题——现在的人表现出了对我们民族原有文化的不满足和不热爱。这和社会整体呈现出的浮躁冷漠有关。


人类文明跟不上工业文明的发展,当长期被剥削的物质需求得以满足,人们就会转向精神上的索求。但恰恰在索求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那些司空见惯的文字不能够表达他们内心膨胀的寂寞感时,他们就会搜寻其他的,类似的,却更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文字来代替。由此才出现了“吥”、“嗳”。这些字比原来的“不”“爱”在感官上显得笔划更多,更复杂,就像他们一看便明,实质却迂回晦深的感情一样。


这是整个城市寂寞的象征和姿态。也是整个城市发达的象征和姿态之一。


但我们并不能一味地否定它。它的出现正好表示——我们的人民(更多的是年轻一代)的注意力转向了文字。



或许有人会说:把我们本民族的语言表达变得这么不伦不类,那宁可不要他们转移注意力。


但必须说明的是——对于任何一件事物的了解和完善创造之前,需要的就是好奇和注意力。一旦他们开始注意了,就有了普及本民族文化的机会。试想,倘若他们连探求表达自己内心的文字的欲望都没有的话,我们说要文字文艺文学创新,招来的也不过是群众的漠不关心而已。


这个现象就暂且称它为“谐音替代”吧。“谐音替代”固然表现了现在的大部分青少年对原有文化的漠视和不屑,但其前提是他们开始想要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我们一代一代的人,从烦恼伤心就抽旱烟刨黄土的一代,到用诗、散文、小说表达情感和志向的一代,再到“谐音替代”的一代。这个过程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列强入侵、抗战、内战,这些灾难已经让我们贫穷困苦。过去我们没有精力去考虑文化的问题,因为我们连能不能吃上东西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后来建国,全民亢奋欢喜,本来这是重振国民经济和文化的好时机,但“十年文革”夺走了我们乍见曙光的幸福。


“文革”期间对民族文化的践踏摧毁蔑视不耻已经让我们五千年的沉淀辉煌千疮百孔。可以这么说,这也是造成现在人们不屑用原字来表达情感反而用更复杂的谐音字来代替的根源所在。


当“谐音替代”的现象露出水面了,就是进行重振国学、民族文化、中华精神的最好时机!“十年”挖走的灵魂空洞,现在是时候填补起来了!所以我说这是个好现象。


但这其中有一个困难——我们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这是好处,也是坏处。好处我不多说了,但弊端就在于它离老百姓太远了。


那些晦涩的文言文、圣人一样的宽襟胸怀,对一般人来说都太过苛刻了。


前段时间《百家讲坛》因为诟病于”于丹将《论语》讲的太‘平民’“而再度名噪一时。其实不能说于丹老师是错的。高深的文化不普及就会像《广陵散》一样失传。难道我们要像现在扼腕痛惜《广陵散》一样,在将来也同样痛惜我们的国学吗?


当然随着我们现在国民的文化程度逐代提高,对于国学等民族文化的讲解普及可以更广博更生动。其实我们中国的孩子还是很喜欢听故事的,并且非常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