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lee333
2010/3/25 19:26:21
之所以用“改”,是因为“挖”、“掘”等词都过于单调,无法生动地表现出竹笋是通过脚头(锄头)“锄”、“拖”、“砍”、“削”等一系列动作才能够给弄出来的。回到主题,此文乃应南方日报社记者阿江的邀请而作,更主要是为了感谢阿栋的热情邀请和招待。
1月30日,告别了一阵雨水,转而是一片天朗气清,此时的冬笋应该是最嫩最好吃的,阿栋便约我跟阿江午后去其老家泗水镇西坑“改”竹笋。驱车两刻多钟,便来到目的地,四面环山,景致优美。稍作休息,便在林叔婆的带领下,背着脚头登山“改”笋。一路上,林叔婆在传授着“改”笋的秘诀:仔细观察地面的泥土,如果松松的且稍微拱起来,一锄头下去十有八九都准是。
阿栋不止是一次来“改”笋,但都是铩羽而归。这回他成了主力,一口气“改”了四头出来,而且其中一头还算得上笋精,足足有五、六斤中。阿江更是绝,他是除了林叔婆,我们当中第一个弄到战利品的。他举起脚头一股劲下去,就跑出一只笋来,高兴地直呼“弟兄们,快过来看,俺打响了第一炮了!”见他们都有战利品了,我索性举起脚头来个地毯式轰炸,奇迹真出现了:只见一头笋突然冒出地面且是整个儿与竹根分离,不需再费力去挖。就这样,半个下午便“改”得十多斤战利品,荷锄满载而归,十分开心。
天色还早,阿栋便带我们走了一段山路,一段绝对原生态的山路,找不到一点塑料袋或瓶瓶罐罐,甚至溪水净到可以直饮,很舒畅。
晚餐,阿栋的家里人非常热情,有鸡有鸭又有鱼,还有从菜地到饭桌不到一刻钟的青菜,阿栋还拿出了自家酿制的蜂花酒跟我们品尝。一台八仙桌,四张长板凳,九人一起谈笑风生,其乐融融。期间,身为记者的阿江祝酒时说了句很有水平的话:“愿大家新的一年就跟笋一样节节高升!”又是一阵欢天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