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weik88
2009/12/2 22:52:59
不要去纠正别人
叔 洪
单位的一个小同事在打电话的时候,他不是用一个手指头去按数字键,而是三个指头按,不光按的速度极快,有的时候三个指头交叉着按。。仗着他头脑灵活,反映得快这一特点,便毫无忌惮的卖弄,显示自己的优势。十一个数字在按到第十个的时候按错了键,便重新来过。这一次还是那样的按,结果在第九的时候又按错了,只好再重新按。我看着着急,心里在埋怨他为什么不接受第一次的教训,慢一点按,导致这不必要的错误。在第三次按键的时候,可能是心里有了障碍,尽管他还是用三个指头按,但速度明显比前两次慢了,准确率也就高了——这次没出错。我不得不承认即使是他第三次按得慢了,也要比我平时打电话按键的速度要快,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他按得再快,这三次按键的时间加起来比我这速度慢的一次成功的时间还是要长的。他打完了这个电话又打第二个电话,仍然未接受打第一次电话时的教训,照例是三个指头,同样快速的按键,第二次拨打成功。
当他打第二个电话的时候我就想纠正他,因为在此之前我所看到的他打电话都是这个样子,而且第一次拨打准确的几乎没有。我之所以想告诉他,是想让他纠正这种习惯,以便把第一次的成功率提高些。就在我已经张开嘴马上就要发出引得时候,却突然的停止了。因为我想起了以前遇到的一件事,这件事令我很尴尬。
那是在一次乘坐公共汽车时,有一个外地的年轻人可能是第一次坐这路公共汽车,他站在我身旁,问我前面一站是什么地方。由于我心不在焉,也没想到这个年轻人会问我问题,所以第一次没有回答他。他却轻轻的碰了我的一下衣服再次问。我便随口答道“双港(音jiang)”等车到了车站,他一看便有些不高兴地对我说“这不是双港吗,你怎么告诉我是双江?”我正要纠正那个字的发音不是港(gang),可他却不礼貌的说到“你这个老同志看着倒憨厚,怎么欺负我们这外地人?”我一看遇到一个不讲理的,便无心理他,他到“逮住理”不饶人“我们外地人出门已经很不容易了,要是总遇到你这样的,我们还有活路吗?”我一听这话说得有点口冷,便想反驳他。可还没等我开口,旁边一个比我年纪还大的人却忍不住先开了口“你懂什么,人家好心好意地告诉你,你却恩将仇报……”“我怎么恩将仇报啦,”那个外地的年青人一听便没好气的冲着那个比我年纪还大的人开了腔“我说的有错吗——他要是告诉我对了我能这么说话吗?”“你放屁,”比我年纪大的人有些忍不住了“那个字就应该念港(jiang),你不认识还在这里强词夺理,说人家欺负你们外地人。”“那么大的字写在哪里,你却说我错了,这明摆着是向着你们本地人吗?”那个比我年岁大的人可能也看出跟这种人说不清楚,便说道“年轻人,不懂得别瞎说,免得让人笑话。”我一看不好,赶紧将二位拦住。
年轻人打电话的习惯,使我想起了这一幕,所以没有纠正他。有些事情不光是你纠正不了,即使是你能纠正得了,社会中那么多需要纠正的事情,你是纠正不过来的。比如人人皆知的“观世音菩萨”,在开始翻译的时侯译者水平有限,把本应以做“观自在”的译成了“观世音”,也就是“观音”。当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发现音译错了,便采取纠正的办法,尽管他的声望很高,在佛教中占据主导的地位,可是他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让正确的音“观自在”取代“观音”,即便是过去的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固执的称其为“观音,或观世音菩萨”。如果你现在到庙里也好,或者面对大师的画像也罢,你恭恭敬敬的称呼她(他)的真名“观自在”,旁边听到的人不管是在心里也好,口头上也罢,肯定会嘲笑你,会说你这个人太无知了。
其实这件事情事后想一想,对这位同事打电话的习惯纠正与不纠正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他打电话的习惯又没影响到别人,并没有给其他人带来不便。由此我用想到一个同事打电话的习惯。这个同事打电话是不拿起听筒,而是按下免提。在他拨完好后电话中便会发出“嘟、嘟……”的响声。而我的另一位同事是最不愿意听这种声音的,所以只要有人同这他打电话时按了免提,他便毫不客气地过去给他按断。而打电话的同事便会很不满的用眼睙他,而后便赌气地走了。还算不错,并没有发生口角之例的事情。可是当以后再打电话的时候,遇到这位不愿意听那“嘟、嘟……”之声的同事照样给那挂断。他爱怎么打就让他怎么打去吧,你能纠正得过来吗,你要是不愿意听那声音,出去躲心静也不偿不是一个明智之举,何必如此较真呢,你说你能一天到晚二十小时的跟着他吗?
你还真别说,我就真的遇到过把他看不惯的习惯被搬过来的人。有一个同事最烦别人随地吐痰,这当然是好习惯,讲究卫生吗。可是偏偏我们单位就分来一个随便到处吐痰的年轻人(怎么养成的这种习惯没有研究过)。这个讨厌随地吐痰的人便说那个随地吐痰的人,可那个年轻人却改不了。他便在这个年轻人将要吐痰的时候拿起墩布跟在后面擦他吐得痰,一次没有效果,两次也没什么变化,可次数一多了这个年轻的同事便有些脸上不挂了,再吐痰的时候便推开门吐到外面去。而这个讨厌别人到处乱吐痰的人又拿着墩布到楼道里去擦,如此这般,这个年轻人便不敢再随地吐痰,他的这一改变得到了领导的表扬,由此下决心改掉了这个毛病——他的这一不良习惯还真叫这位给扳过来了。
坏的习惯容易扳得过来,因为他这种习惯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可是有些习惯不仅没有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而且绝大多数人也是如此。就拿成语“朝秦暮楚”,来说吧,原本意是因为当时秦楚两国交战频繁。关垭东是湖北的竹溪,关垭西是陕西平利。2000多年前,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楚国诗人屈原的《国殇》不就是写的楚人浴血抗秦的英勇么?当时秦楚战争残酷而激烈,血泊中,秦人早晨占领了关垭内的楚地,但是晚上,楚人不仅夺回了失地,反而占了秦国的领土。关垭内外的土地,早晨是秦国,晚上又可能成为楚国了。战争没有结束,这种拉锯战就继续,朝秦暮楚的情况就不断出现。朝秦暮楚就这么流传下来,成了成语,其解释演变成反复无常,可是现在人们用的它的含义却是“没有立场”“朝三暮四”说某个人就像墙头上的草一样,那边的风硬(大)就倒向哪一方,而称之为“朝秦暮楚”,真没道理,但我们又不能说这是错误。
如果你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还用原始意,肯定被人误会,而说你“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一些词语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慢慢的会发生变化,一旦约定俗成,你是很难再让他恢复愿意的。这些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有的我们会注意到,而有的我们根本不会去注意,因为人人都那样,人曰亦曰,也就被不幸的固定住了,而你也只能顺其自然,不要去纠正了。再比如天津市的大港区,这个港字的发音应感念作jiang,跟前面所说的“双港”是一个音,可是现在不光人们口头上如此,连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毫不例外的读作港(gang音)了,你说你有多大的能耐去和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去抗衡,其结果只能是徒劳,干脆就顺其自然得啦,因为你现在再读作jiang音,就会有人不仅把你看做另类啦,甚至于会嘲笑你无知。这也是约定俗成。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的积重难返。习惯是由时间固定下来的一种方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习惯,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习惯,甚至于每个民族都有一个民族的习惯,再往大了说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国家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如此。我所希望的是好的习惯一定要坚持并保留下来,而坏的习惯一定要改掉,换作一种好的习惯。对于那种既不是好习惯,但也绝对不能说是坏的习惯,我看还是随个人的意愿为好。但你的习惯一定要符合大众的习惯,你才能立脚。对于一些不适合大众口味的习惯,我想还是立下恒心,咬牙改掉为好,即便你认为是正确的。因为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尤其是对你自己……
二零零九年七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