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hao
2009/11/26 10:02:31
周二沪、深两市再次出现放量暴跌的走势,周三以阳线报收,收复了前日的大部分失地。乍看之下,与7月29日的走势极为相似,但现在的情况早已今非昔比,内在基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市场不会再次简单重复3400点之时暴跌,在经过快速调整之后,将继续创出新高。
从消息面来看,市场普遍认为,形成周二市场大跌的主要原因和7月29日一样,来源于资金面的压力。市场传闻,将提高商业的资本充足率至13%。随后中国银行相关部门给予回复,中国银行正“积极资本补充的多种方案”,但“暂无可披露的资本补充计划或方案。”银监会的发言人也否认了“对大型银行提高资本充足比率至13%”的传言。
两次暴跌,用“先有股价,后有消息”这句话来形容再确切不过了,市场总是在暴涨暴跌之后才去寻找引起市场变动的理由。市场每天都充斥着无穷无尽的传闻,真的能有某个传闻能引起市场如此大的波动吗?或者,引起市场大幅波动另有原因?
观察上证的日K线,自从“十一”长假之后的跳空长阳开始,沪指几乎是一路上扬的走势,成交量也是逐步放大,唯一的回调出现在3100点附近,3个交易日回落了150点,之后市场再次掉头向上,上攻至本周二的3350点。从之前的市场走势来看,沪指的确显现出了疲态,在前期的密集成交区上行压力显而易见,如果不能有效向上突破,必将出现调整。
对比上证指数在11月3日至11月13日的走势,市场在上行的过程中,压力越来越大,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但是沪指在11月16日跳空高开,打破了原有的疲弱走势,再上一个台阶,继续发力上攻。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经过一轮大幅上涨之后,市场本身就存在休整的需求,如要避免调整,只有打破原有运行轨道,不断向上突破。而在前期的密集成交区,指数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向上突破。因此,周二的大跌更多归因于市场内在的调整要求,传闻中资金面的压力仅是下跌之后的替罪羊。
回头看7月29日的暴跌,之后三天的上涨结束以后,市场出现一路单边下挫走势,最低跌至2640点附近——不禁令人担心3400点是本轮的终点。其实7月29日这轮下跌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市场前期上涨过快,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获利盘,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等机构的获利盘立刻蜂拥而出,国内基金的散户化行为更加大了这次波动。二,从基本面来看,世界经济在7月仍然处于不确定性中,加之A股市场涨幅远远领先于外围市场,市场担忧国外经济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复苏进程,因此市场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也在情理之中。
而现在,世界经济的复苏已是较为确定的事件,中国作为新兴市场中的领头羊,复苏进程将快于经济体,经济基本面支持市场继续上涨,市场在经过短期调整之后,将继续向前期3468点高点发起冲击,调整的过程中,将是布局跨年度行情的良好时机。前期题材股已有较大涨幅,累积了不少风险,建议关注有实质业绩支撑的蓝筹股。具体有:消费概念中的商业连锁、汽车板块;周期性的有色、煤炭、地产、银行、机械板块;此外,还有受益于低碳经济的相关个股。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