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 (11月24日)A股忽然放出巨量并惨跌。如仅从表面来看,A股暴跌似乎是由暴跌引发的。收盘沪A综指跌3.45%报3223.53点,沪B指则狂跌7.34%。深A综指跌4.25%报1175.08点,深B综指跌4.75%。此外,、等近期表现不错的全线下挫。昨日两市成交额超过4700亿元,创历史纪录。
相关市场方面,隔夜美股大涨并刷新年内高点,周二亚、欧股市未理睬美股上涨,多数股市被沪深股市拖累而跌。商品方面,周二内盘有色金属、、钢铁等多数品种下跌,期棉继续强势。从盘面看,许多期货品种下跌并无特别原因,仅是被A股悲观情绪拖累。
B股可能是一连串品种下跌的导火索,B股惨跌“表面上”是因为周一盘后有约四成的B股现身大宗交易平台,因这暗示不少境外或境内机构正趁高减持B股。
昨日A股及B股在上午及下午前半个小时内并无任何异样,投资者仍然显得较为麻木。股指显著跳水是在昨日13:30以后,大盘成交量自那以后明显放大,大市值个股一个接一个跳水,跟风杀跌盘越涌越多。从深市盘口来看,在下午明显拉动深发展和万科想护盘,但最终无济于事,因为沪市的超级权重股对此视若无睹,中行、建行、中石油、中石化等一个个往下砸盘。
盘后,有人将暴跌归因于一则消息,即路透社称中国计划再超千亿元,以补充资本金。另有传言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或提高至13%。上述这些传言未得证实,甚至还加以澄清。银监会周一表示,没有对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规模控制以及要求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至13%,但要求银合理安排年底前信贷投放节奏,确保信贷投放平稳持续增长。
无论是B股的大宗交易,或是有关上市银行的传言或谣言,均会在特定条件下拖累股指,而且这种拖累在事前看,其实并不存在必然性。人们事后去说这些事,只是想整理一下思路,希望对研判未来股指走势有所帮助。
依笔者看来,既然消息面易引发A股大跌,那么就说明A股自身较脆弱,或许正酝酿一轮下跌,上述B股利空及银行增资传言或使下跌大为提前罢了。换言之,如果没上述利空消息,A股说不定能再多涨几天,其后仍会“找个借口”大跌。
后市方面,笔者认为没来得及逃走的投资者不必过分担心,因当前股指虽然震荡,但人气未失,大盘反弹的可能性依然较大,仓位较重投资者应还有机会减持筹码。“长阴 巨量”,该特征和今年7月29日那根长阴差不多,这多少有所提示,即这种长阴异常突然,多数主力必然未及逃跑,后市股指反复机会应该较大。话虽如此,投资者还是应小心谨慎,毕竟股市走势充满不确定性,仓重者逢高减持时也不能太贪,能减的部分就尽量先减。
未来一两周,应是消息高发期,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房地产相关方面的进展。另外,扩容节奏也应注意。近期创业板不见有发行,但主板及中小板新股扩容速度似乎正在加快。从理论上讲,年底新股扩容多半会加快,这和新股发行工作上的技术限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