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fei0817
2008/4/23 20:25:41
22年前,也是这样秋意尚浅,暑气未消的时节,我挥手告别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落,踏上了外出求学的旅程。
出门的时候,外面是绵绵细雨。泥泞的乡路上,父亲牵了一挂马车,我在车上,母亲似乎是希望可以让时光的脚步再慢一点——她执拗地不肯坐到车上来,跟在马车后面,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从村子到大队再到公社,那条路因为雨水和泥泞而变得特别漫长。父亲牵着马走在前面,保持着他一贯的沉默,母亲则一如既往地唠叨着她细碎的叮咛。
如今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我,虽然脸上还挂着15岁少年的稚嫩和青涩,但内心早已被梦想牵引着,巴不得张开翅膀,一下就飞到山外,飞过地平线的那一边去。而父母在那一刻的感受,我却没有来得及去体味。
按计划,到了公社,母亲就一个人回去了。从公社到县上,要搭乘长途汽车在坑坑洼洼的沙石路上颠簸两个小时,父亲把争到的座位给我,他却要躬着将近1米9的身子,站在那里守着我的一堆行李。
父亲跟我没有话,跟别人也没有。虽然做了十几年乡村干部,但他并不擅言辞,加上人长得也黑些,村里我的婶子、嫂子辈的女人见了他,都紧张得不敢打招呼。但是,父亲的人缘不坏,他以自己的耿直赢得了乡人的尊敬。在我年少的记忆里,父亲说是干部,其实干的不过就是生产大队的出纳、会计一类的差使,就是这样一份差事也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因为受到排挤而失去了。后来,他就承包了大队的拖拉机,农忙时候在村里忙碌,农闲时候带着他的小型农机队伍到城里打工,两年下来,居然给村里赚来了很好的效益。这样,在新一次的换界选举中,他全票当选为村支书。在我此前的记忆里,父亲一直是一个不会哭的汉子,但就在他当选村支书那一天,我看见他偷偷地抹过眼角。
那时候,从县上坐火车到长春差不多要6个小时,因为农忙,父亲事先已经安排好,让15岁第一次离家的我独自远行。80年代的火车,又慢又挤,把我送上车,安顿好行李,父亲早早就下去了。他站在车外——其他送行的人都是搁着车窗跟亲人说着道别的话语——只有我的父亲,他不远不近地望着我,就像一直以来的一样,我从他的脸上读不到兴奋、喜悦或者愤怒和哀伤。终于,等到火车缓缓地启动了,我带着一个15岁少年第一次出门远行的兴奋回身望向被抛在身后的站台,那一刻,我突然发现,我的父亲,我的37岁的年轻的父亲,他正在转过身去抹着眼睛。
22年前的那个东北边城的初秋,那个放飞了我少年的梦想的站台上,留下了我记忆中最深刻的父亲的一个背影。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父亲离我们而去了,59岁的壮年,死于肝癌——这个病痛折磨了他6年,但是,他没有流过一滴眼泪。
22年后的今天——2007年的8月24日, 37岁的我起了个大早,也踏上了送儿子去读书的路。只是,他比22年前的我更稚嫩,因为他刚刚12岁。
到离家50公里外的地方去读寄宿初中,这是儿子自己的选择。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儿子一周岁多一点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不得不把他放在东北,跟外婆一起生活。结果,几个月后,一个老家的朋友突然来电话说:“快把你儿子接回去吧,这孩子太可怜了。”——我真的没有想到,一个这么小的孩子,会对跟父母的离别有这么强烈的反应——朋友去外婆家看他的时候,他正可怜巴巴地站在胡同口张望。外婆跟朋友说,几个月了,这孩子一直这样,只有吃饭的时候才回到屋里来,平常就在外面这么巴望着。
听了朋友的描述,我心一阵抽搐。于是,立即决定要把他接到北京来。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居然在孩子心里留下了那么深的阴影。在接下来的很多年,他似乎特别怕被抛弃。每一次我们外出或者从外面回来,只要他在车里睡着了,一到地方,他准会激灵一下醒来,嘴里叨咕着“等等我”,仿佛自己随时会被丢下一样。面对这种情况,我只能试图给他更多的爱,来弥补。
或许是爱的力量改变了儿子,抑或是现在的孩子人格普遍过早独立、渴望自由,在小学临毕业的时候,儿子提出来希望可以选择一个住宿中学。虽然有些不舍,有些犹疑,但我还是答应了他。因为那一刻,我那么真切地看到了22年前的自己——那个渴望飞翔的少年。
儿子非常懂事。在这个暑假,他虽然仍然还惦记着跟伙伴去玩耍,但他也在有意识地希望多跟我在一起;并且,他开始做自立生活的能力准备——每天自己打扫卫生,洗衣服。其实,对于儿子的自立能力,我还是有信心的,毕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就已经自己给自己做早点了。但一想到他就要去寄宿,每周只能回来一次,我还是有些不塌实。
今天是儿子开学的日子,也是他们军训的第一天。学校的停车场里早早地就停满了车,有很多家庭几乎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倾巢而出,连瓶装的纯净水都是一箱一箱地扛来。相比而言,我们给儿子准备的行李可能过于简单了。安顿好行李,我跟儿子说,要不也去买一箱水吧,他却态度很坚决地表示反对,他说他就是要每天去水房打开水。对于儿子的表现,我是既欣慰又心疼。
回来的路上,不自主地就沉入到一个伤感的氛围里来。想想22年前自己离家远行,想想父亲的背影,想想22年后我自己的瘦削的儿子,也要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尝试着去扛起一个未来,对人生又多出些许的慨叹。想起很早的时候读过一个****女作家(好象是张晓风吧?)写的一篇散文,题目好象就叫《人们啊,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表达的是母亲目送女儿第一天去上小学的感受。这篇文章,当初看到的时候印象就很深刻,只是,如今当自己也置身到这样的情境里,才愈发地体味到为人父母的感觉。
一天下来,心里一直很忐忑。到了晚上,9点半的时候,儿子结束第一天的军训回到宿舍,终于打来了电话:“老爸,我在宿舍呢,今天很累,洗个澡我就准备睡了,你放心吧。”一个12岁的孩子,要在33度的高温天气里参加军训,当然会很累。我不知道,我的儿子,他是否真的准备好了,在为梦想而飞行的旅程中,还要经历比军训更艰苦的生活,要跌很多跟头,要忍受很多磨难┄┄希望他可以不被打倒,如果真的打倒了,可以很快爬起来,抖抖灰尘继续战斗。
一个孩子,他揣着梦想和对自由的渴望出发了。此刻,我也想说,社会啊,我交给了你一个孩子,希望你可以善待他——
你可以打击他,但不要让他失去梦想;
你可以给他磨难,但不要改变他的正直;
你可以展示丑陋,但要让他坚持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