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股市中频频出现“明星效应”。
这种明星效应又分两类,一类是那些股市大师,他们或看好某个某家公司,或是买进了某只,结果居然就是这些行业与股票都成了市场的热点。例如,前不久巴菲特买了一家美国铁路公司的部分股权,结果引发了沪深股市铁路股的集体躁动。
还有一类是影视明星 (也有可能只是与影视明星同名同姓的人)买了某家股票,一方面有舆论质疑明星们是否有内幕交易,另一方面则是该股也被大家所关注,股价大涨。浙江东方就是近期一个例子。
追星买股似“刻舟求剑”
其实,这样的明星效应都是很可笑的。
譬如,巴菲特买了美国的铁路公司,这与中国的铁路股票有什么关系呢?美国的交通结构、运输特点与中国千差万别,即便是巴菲特买对了,这个概念在中国是否行得通呢?
还有,现在不少资金紧紧盯着国内的几个明星,他们买了什么股票,就在盘面上跟什么股票。这种状况在今年基金的三季度报表公布以后,表现得十分明显。但是,基金公布报表的时候,一般都是距离报表期末相差一个月甚至更长些,市场瞬息万变,上季度末的持仓情况,一个多月后不可能一成不变。这种跟着几个月前的选股思路来买股票,这样的操作实在是有点“刻舟求剑”的味道。
再说,谁也不能保证明星经理的投资选择都是对的,而且明星经理买的股票比你早,你又不知道他的持仓成本,也不知道他的止盈位与止损位,盲目地跟着人家买,是不是太轻率了呢?
至于根据影视明星或其他名人的操作来买股票,则更显得很八卦了。也许有人会说,明星嘛,朋友广、信息多,买的股票不会错。但是,在实践中明星买股票输钱的例子似乎并不少。有朋友、有信息就能够保证买股票不赔钱吗?显然没有人会接受这样的。
理性投资者莫玩追星游戏
既然如此,为什么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突出的明星效应呢?
笔者分析,有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股市中的明星效应:一方面,最近市场比较活跃,各种题材很多,有的投资者自己缺乏把握活跃股票的能力,于是寄希望于跟着明星炒股,这与过去听股评买股票是一样的,都是从众心理的反映,实际上是投资者不够成熟的表现。另一方面,市场上也的确有人,利用明星效应来进行市场炒作。毕竟,明星们总比普通人有更多的市场吸引力,将明星炒股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予以放大,形成市场热点,这实际上也只是制造眼球经济的一种手法。实际上,时下的明星名人效应,讲到底,与投资价值之类是无缘的,股票投资只是成了一种追星游戏。
当然,也不能把明星名人效应说得一无是处。譬如,那些股票大师的言谈与投资实践,还是值得的,毕竟其中包含了他们的投资经验与智慧。但是,这更多地应是受到理念上的启发,而不是树立一种炒股票的标杆。不切实际,特别是不考虑时间与环境因素而盲目模仿明星名人们炒作股票,那是很犯忌的。而当市场舆论都围绕着明星效应展开时,我们只能说股票投资是被娱乐化了,而作为严肃的投资者,对此应该是没有什么兴趣的。
(申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