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贴图圈〗 → 强!我见过史上最牛逼的墙壁涂鸦
查看完整版本:强!我见过史上最牛逼的墙壁涂鸦
2009/4/14 16:08:35

在网上看到这个墙壁涂鸦,我无话可说了!

国外的艺术真的是精辟到极至了!以假乱真!不知道的还真的一头就钻进那个门里了!呵呵!上传了好几次图片,老是看不见,现在,最后一次,终于能见人了!,没把我累晕过去!

 

一、Windows错误提示信息



二、巴塞罗那Balcons的一个450㎡的墙壁,通过使用 trompe-l'oeil技术,将不同时代的一些杰出人士的生活融合到了一起,像Joaquim Blume,哥伦布,Santiago Rusi?ol,米罗,毕加索,还有很多其他名人。这幅壁画完成于1992年。






三、躲猫猫和找猫猫






四、特拉维夫海滩Peeping Tom(偷窥的汤姆)的壁画。




五、看起来以假乱真的通向外面的门。





六、还是以前乱真的效果,房子好像坍塌了一样~





七、还是破旧的房屋效果




八、知识的大门。。




九、加拿大魁北克的墙壁画

 

 

涂鸦的来历
古代
“涂鸦”最初是用来指在古迹、古墓或废墟上找到的铭文或图画,后来包括很多可以被认为是污损公物的画作 (如画在行人道旁或墙上的图画) 。如果一项纪念物的作者在他的作品刻上铭文,不算是涂鸦。

第一个可以被称为“现代涂鸦”的画作位于古希腊城邦以弗所 (今土耳其境内)。此图的内容是一个手印、一个心形图案、一个脚印和一个数字。根据此城的游客指南,该图画被认为是一个**广告,教导观看者沿脚印的方向走数字所指的步数去寻找妓女,并按照手印所指的数额付钱。

古埃及和古罗马人均有于他们的墙上或纪念碑前涂鸦。庞贝古城的涂鸦因为城市被火山灰淹没而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些出土的涂鸦作品包括当时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包括日用拉丁文、骂人话、咒语、示爱宣言、政治言论等。其中一处甚至涂有“小心恶犬”的标语。

维京人在东征西讨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涂鸦。其中在罗马和爱尔兰至今仍存有维京人涂鸦作品的遗迹。另外,君士坦丁堡的苏菲亚大教堂也曾遭维京人的涂鸦破坏。

拿破仑远征埃及时,他的士兵也有在碑石上刻名留念。

现代
踏入20世纪,一种“到此一游”的涂鸦在欧美各地流行起来。这种涂鸦的内容像是有一个人爬上墙上偷看,人们只看见他的眼和鼻。其下有一句“到此一游”或“甚么?没有某物?”的字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著战机的盛行,在机身上涂鸦也流行起来。

战后,世界各地很多大城市都有一批如童党的人在各处的墙壁上涂鸦,多是留下自己的名字以宣示在涂鸦处附近的控制权。但到了20世纪末,这种行为开始和童党脱离关系,慢慢变成一种个人创作。一些人是“为涂鸦而涂鸦”,或是为了增加自己作为涂鸦艺术家的名声和技术而涂鸦。个人涂鸦在形式和动机都和有组织涂鸦有所不同。例如个人涂鸦的艺术动机便比有组织涂鸦为高;另外个人涂鸦所用的媒介也十分广,包括墙壁、建筑物,甚至货运列车。

有时涂鸦和笔名一样,能反映作者的修养。有时涂鸦所包括的是创作的年份、作者的名字及其简称,或反映作者的一些经历、回忆或追忆。一些涂鸦内容甚至含有隐语。

有些有追思去逝者意义的涂鸦即使是涂在商店正门上,店员也不敢随意涂抹。另外一些涂在废弃围栏或墙壁上而有特别意义的涂鸦,业主或政府有时也不会抹掉。

另外,也有一些涂鸦带有地方色彩。美国加州南部一些帮派的涂鸦即是如此。

一些前卫艺术家在1960年代开始研究涂鸦的理念和用处。在斯堪地那维亚甚至有一所专门研究涂鸦的学院。

由于涂鸦者需要令自己免被拘捕,很多涂鸦均以迅速完成为务。这种快速和违法的 (甚至是有组织的) 涂鸦有时被称为“涂画式签名” (tagging),并且与其他较带有艺术成份的涂鸦分开处理。

其他
涂鸦文化衍生出不少术语和习俗。例如在别人的涂鸦上划线被认为是对涂鸦者的侮辱。

有时涂鸦者之间会互相竞赛,谁画出最多或最好的涂鸦作品便取胜。这种竞赛的胜利者常在涂鸦社群中受到尊重,但参与竞赛也增加了被当局捕获的危险。

如果涂鸦者企图增加厌恶性使作品难于清理,他可能会选择在屋顶涂鸦,或使用利器 (如钥匙或刀) 刻出自己的作品。

法律地位
涂鸦引起了不少可能的社会压力,因为涂鸦一般都在不属于作者的平面如墙、建筑物、列车车身等出现。亦即是说,涂鸦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元素。

常用的涂鸦工具包括喷漆和粗笔迹的标记笔。涂鸦作品常常是迅速完成的痕迹,因为涂鸦者要避免被当局发现和拘捕。

有些城市为打击涂鸦,会在一些地方特别设立墙壁供人作涂鸦用途。这种措施据称可以打击一些小涂鸦,但能鼓励涂鸦艺术家花时间创作一些质素高的作品而不用担心因游荡等罪名而被捕。然而,一些人不赞成这种措施,并认为合法涂鸦并未有效杜绝非法涂鸦。

不少人认为涂鸦是骚扰,或一种使物业需以昂贵价钱清理和修复的破坏。人们认为充满涂鸦的地区比较肮脏,而且犯罪事件较多,因此涂鸦可以是生活质素指标的一种。

“破窗理论”的支持者认为,肮脏的地区 (包括已受涂鸦影响的地区) 会鼓励更多的涂鸦甚至更严重的犯罪出现。纽约前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即基于此理论而在其任内推行反涂鸦措施。该措施是美国史上最大型的反涂鸦行动之一,包括通过一项法案以禁止售卖喷漆予 18 岁以下人仕。法案也强制售卖喷漆的店主需要把喷漆锁在箱内以及放在小偷可及范围以外的位置。

一些社区组织也有组队处理涂鸦。法国的一个基督新教反涂鸦组织甚至把古代洞穴的壁画也抹掉,结果赢得了1992年的另类诺贝尔考古学奖。

1993年,一名美国青年费尔在新加坡涂鸦而被拘捕 (他在数辆名贵房车上喷漆) ,后来当地法院以1966年的涂鸦法判该青年入狱四月,及罚款 2,233 美元,以及受笞刑 (值得一提的是,该法律本是用以针对宣扬共产主义的涂鸦)。该判决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因为美国并不对涂鸦一类罪行施体罚。纽约时报曾多次发表社论抨击新加坡当局的判决,并呼吁美国人到新加坡的外交部门抗议。虽然新加坡政府接获很多特赦的要求,但费尔仍在1994年5月5日受笞刑。

英国在2003年通过一项反社会行为法案以对付涂鸦。次年的“清洁不列颠” (Keep Britain Tidy) 运动鼓励对涂鸦者采取零容忍态度,并建议对涂鸦者施以即时罚款及禁止售卖喷漆予青少年。 123 名支持此运动的英国国会议员表示:“涂鸦不是艺术,而是罪行。我们将为我们的选民把涂鸦从我们的社区驱赶出去。”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市在1990年代中推行的反涂鸦运动则更为激烈。城里的旱谷、桥梁和隔音屏障都被覆盖以防止涂鸦。据称有涂鸦者因企图在这些地方涂鸦而受伤甚至死亡。另外,该市市政府亦设立了一条举报涂鸦热线和一个用来举报涂鸦的网站。与纽约相似,该市亦禁止售卖喷漆予青少年或把喷漆锁在箱内。涂鸦的刑罚包括罚款、社会服务或入狱。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