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股市近来的表现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市场肯定不是一个理性的市场。因此,告诫机构、告诫散户不要杀跌、不要恐慌的声音越来越多。这是在市场热盼的政策救济没有到来之时一种既善意又无奈的提醒。提醒是必要的。中国股市文化有缺陷,中国投资者不够成熟,这种表现很多。比如,在股市牛气冲天的时候纷涌而入,不知危险;比如,在股市下跌的时候纷涌而出,不计代价。所以,管理层不厌其烦地说风险教育不足为奇——为了大家好。
但毋庸置疑,每一个在股市搏杀的账户,每一位投资者,都有最起码的天性,这就是趋利避害。趋利避害就是最基本的一种经济理性。从这个角度说,没有哪个人在投资股市的时候态度是不严肃的、轻率的。中国的投资者与境外的投资者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不是不理性,而只是无所适从。投资者是人,有的是正常的人格,投资者不是神,不能要求他们有神格。特别是在股市被太多复杂因素制约的今日,不能要求我们的投资者具有看透层峦叠嶂的本领。一个要求人人具有极强政策水平、极强分析能力、极强应对能力的市场,意味着门槛的无限提高,肯定不是有能力发育和壮大的市场,也肯定不是一个理性的市场。
过度要求投资者的素质不应是政策引导的主要方向。当下,即使实质性政策无法出台,也应该对广大投资者就政策背景给予相应解答,这是讲政治的起码要求。必须看到,所谓广大投资者的不理性,不仅源于财产流失造成的恐慌,更在于广大投资者对于政策背景迷惑不解。遍观股民聚集的论坛,目前投资者最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股市涨势中要政策牵制,而下跌途中就强调是市场机制?为什么股市涨多了就不正常,而跌得猛烈却是正常的?为什么在收着全世界并列最高的印花税,还要说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些问题不能够予以解答,市场的信心就不会真正确立,股市的政策底就探寻不到,股市与仍然较为健康的中国经济基本面就会越加背离。
普通投资者的疑问以及当下关于利好政策何时抵达市场、什么样的政策才有效、利好政策应该以什么样的排序出台的种种猜测和议论,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市场信息不透明这一痼疾。没有明确的信息传递,信息掌握有先后,其效果只有两个:创造了谣言的传播空间,创造了不当寻租的空间。作为最后掌握信息的中小投资者一方,在这样的信息机制下不可能不恐慌,不可能不受损。信息不平等市场的最大危险在于,它通常会成为一个以大吃小的掠夺式市场,这不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本意。因此,当下为广大投资者释疑解惑是管理层不可忽视的责任。
普通投资者的疑问还反映出市场权利不平等这一痼疾。市场权利失衡特别表现为重企业、轻股民回报。A股市场的政策主要观照点,一直是让市场怎么像个真正的市场。以为标志,这个方向的努力有了初步成果,这个成果能否巩固,还不知道。上周证监会证实大非解禁远低于市场估计,其实反映了忧虑。与此同时,让市场怎么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中小投资者双赢市场的问题,却远未解决。因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机制的先天缺失,因此在上市公司无节制地融资再融资,在小非解禁做空市场之时,缺乏有效的、及时的应对之策,造成了政策的迟疑。
普通投资者的疑问同时也反映出股市管理思维里的教条主义惯性有多么强大。市场的问题交由市场解决,这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是市场机制出了错,政府干预在所难免而且理所当然。在市场万能主义者们坚持认为政府救市有违市场原则的时候,市场经济管理经验更加丰富的美国却在做着相反的事。政府干预,并不一定会损害自由经济,相反,可能有助于帮助市场发展。事实上,在A股此轮惨烈调整过程中,市场自己已经不止一次做过自我努力,但事实一次又一次证明,目前股市已经不能自我修复。在明确这一点后,政府干预于情于理都具有不容辩驳的正当性。
我们完全可以说,现在股市的不理性,始作俑者不是投资者不理性,而是市场机制不合理。股市的这一轮疯狂下挫,是市场机制伤疤的一次充分暴露。而当下在所有围绕股市的争论当中,要特别防止过于技术性的争论,而忽略了对市场机制问题的解剖。事实上,负有使命感的管理者,应该将此次股市前所未有的大动荡,视为修正机制缺陷的良好契机。而当下,则需要以维护企业和普通投资者的双重利益为政策出发点,及时推出救市政策,在市场信心恢复之后,对改良市场机制做出妥善安排。普通投资者需要看到这种前景,中国资本市场需要看到这种前景。
国务院2008年工作重点中,“促进股市稳定健康发展”是极为醒目的一条。而当前股市面临着系统性风险和制度性缺陷的双重压迫。促进股市稳定健康发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从最高层到管理层,从大机构到中小投资者的共识。要使共识变为事实,就必须消弥系统性风险,就必须正视制度性缺陷。靠什么?除了投资者的理智,更要靠管理者的智慧。解决问题的时间,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