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腿的辞汇
叔洪
改革开放以来,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相互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吃、穿、用、说上,以及生活习惯上都在相互渗透,这本来是件好事,应该大力提倡。但这要有个前提,即是在彼此都明白,又符合习俗,道理讲得明白,并无违拗之处。可是有些词汇的腿跑得最快,几乎在一夜之间横贯东西,跨越南北,并且使用率极高。这些词语如果用意准确,理解清楚,没有什么歧义,不会产生误会倒是应该推广。可是如果仔细的、认真的分析一下,却觉得似有不妥之处。
首先是“买单”还有的地方写成“埋单”,也不知道哪个正确。这是粤语,广东那边的习惯。就是在饭店吃完饭结账时的一个词。我经常看到在报刊杂志上,或是电视所打出的字幕上经常出现这个词,可是究竟是“买单”,还是“埋单”,却经常让我无所适从,一头雾水。尽管大家都明白这两个词说的是一件事儿,但用于文字上,却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我们对汉字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在汉字对事物等的用词的要求上也是非常准确的,古语早就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告诫。别的不说,单就de音,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三个不同的汉字“的、得、地”,而且是不允许混用的。而如今“买”和“埋”这两个字怎么看怎么觉得不会用在同一件事上,用一句老百姓的话来讲,叫“连边儿都挨不上”。单就这两个字的意义来讲,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可不管你怎么看待,也不管你觉得是不是别扭,更不管你认为用的是不是恰当,反正是明明白白的写在哪里了——你爱服气不服气!
这个词方兴未艾,“老公”一词紧随其后,处处充斥着“老公”的称呼,无论是在电台上,还是在电视里,甚至于是在马路上,“老公”的称呼可以说是不绝于耳。“老公”一词是有其地域性的,在我国使用粤语广东省中(并不是在广东省所有的地区都如此称呼)使用是很正常的事儿。可是如果在北方也如此使用,却有些不妥。“公”一字是与“母”一字相对而言的,代表的是动物的雌雄。在粤语中“公”它分别代表的是结了婚的男性,基本上是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但“母”并不代表结了婚的女性。“母”一字只用于妈妈的身上,而且还限于书面语言,或是对外人使用。如在对外人说时可以说“我的母亲”“你的母亲”。而对自己的妈妈称呼时,却不会说“母亲”的。而“公”字在使用叠音时,是对自己丈夫父亲的称呼,如“公公”或“公爹”上。即便如此,也是在对别人的称呼或是和别人说话时才这样称呼,绝然没有当着面喊“公公”或是“公爹”的。而如今却对自己的丈夫直呼“老公”,照此推理,那么,相对应的称呼就是,丈夫对自己的爱人就应该大言不愧的喊“老母”了。我真的不敢相信,如果这样称呼的话,你的妈妈会不会答应,你的爱人敢不敢应声,旁听者会不会惊诧?
也许会有人说,“公公”和“婆婆”不就是很对应的词嘛。这话不假。可是对一个能称呼自己丈夫为老公的女人来说,在当今讲究文明用语的社会氛围内,你敢不敢当着她和客人的面介绍她说是你的“老婆”?我看未必(你要非跟我抬杠我情愿服输)。但你要明白,这“公公”“婆婆”指的可是长辈,如果非要在小辈的夫妻称呼中找对应,用“老公”“老婆”的话我也无话可说了(只要你觉得不别扭)。
南方有南方的习惯,北方有北方的风俗,应尽量避免南腔北调,因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尤其不要人云亦云,没事不明就理的便跟着瞎起哄,还没弄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这里主要说的是地域之内),便跟着大呼小叫,到头来连自己都是一头的雾水。
紧跟这便是“忽悠”,几乎在一夜之间把全中国忽悠了个遍,甚至于连犄角旮旯也没放过。那么这几个词的概念是否准确,表达的意思是否完整,是它生命力强,还是人们的有意炒作。可能都有,也可能全无。让我们分析一下即可明了。
“忽悠”一词,是随着赵本山的一个小品出现的,他在小品中一通“忽悠”(小品的台词),所以在一夜之间全国便追着到处“忽悠”起来了。“忽悠”这个词,本是我国东北的一句土语,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忽悠”二字一直在东北窝着,没有入关。而如今却能在一夜之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忽悠”个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词通俗易懂,适应了当前的形势,满足了一些人的需要,其揭露性比较强;另一方面,也是明星的作用和传媒的功劳。现今的传媒技术和速度,用火车的提速已经不能满足了,即便是把“动车”一词用上也有些落伍了。可所以说是达到“神州系列”的速度了。
这个词在北方听起来并不困难(不是绝对的),可是南方人究竟是不是完全理解了他的真正含义,这就值得探讨了。我便曾听到过南方人说“忽悠”这个词。不知道他是否有感觉,反正我是琢磨了好半天才明白他说的是“忽悠”二字。试想,他连发音都不正确,难道他能明白这个词中正确的含义吗?我看未必。
“忽悠”这个词之所以腿长得真么长,跑得真么快,仔细想想,还是有其根源的。当今改革开放步步深入,搞活经济,增加收入,生活富足已成为人人所追求的目标。一些既不愿下大力气,凭本事致富,又怕吃苦,且无一技之长,而其致富的欲望又高于普通人多少倍的人。眼看着别人一天比一天的生活富裕,而自己却还是在温饱(有的还没有达到温饱)水平上跌跌撞撞的,搞得焦头烂额,浑身是血,他心里能甘心吗?凭什么你们就可以过上好日子,我就得每天吃苦受累,过穷日子?可是人家为什么会过上好日子,这其中都付出了多大的辛苦,那就不是他要关心的问题了。他每天看着别人发家致富眼睛都红得充了血丝,他岂能甘心。怎么办,拜物教的威力是无穷的,金钱的诱惑是无限的。自以为有些小聪明,便动起了歪脑子,打起了邪主意,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到处坑蒙拐骗。人们对此无不深恶痛觉,人人喊打。可又苦于找不到过街的老鼠,变成了“老牛掉在井里——有劲使不上”。突然地冒出一个“忽悠”词来,与这些人的行动正好合拍,大家听后心领神会。便处处讽之,处处刺之,希望能将那些坑人害人之徒在一夜之间咒死,方解心头之恨。即便不能将其咒死,也可让广大的老百姓知道这人是什么样的嘴脸,或让那些靠坑蒙拐骗一时得逞之徒明白道理,使不法之徒接受教训,从此金盆洗手,改邪归正,以免他日在“过街”时被人撞上,耳边响起一浪高似一浪的“喊打”之声,引起广大民众的群起而攻之,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可耻下场!
“买单”(埋单)、“老公”也好,“忽悠”也罢。这些词的出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沾一点“东”字的光,而且是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你刚唱罢我登场,比当初的西北风吹得更猛进。尽管一个在东南,一个在东北,但都包括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和较富庶的半壁江山之内。
前者的两个词长腿,得益于我国改革初期东南经济的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因为当时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彰显出改革开放带来的直接效益,因落后而没有经济的实力,所以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人人羡慕,省省学习,均以到过广东深圳为荣,故而身价倍增。也正以如此,这两个名词才会跟着沾光。其主要原因无非就是在向经济发达地区靠近,沾一沾富裕的光。当时人人口中说出无非是想显摆一下自己到过东南的次数比别人多,或是在那里呆得时间长,好让人家知道自己见多识广,经济上有实力,不敢小看。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人们对财富新的认识,从心里并不排斥,且热心切盼,早点过上富裕的日子的迫切心情。这种心理是完全是正确的。这是经济的作用。
后者的“忽悠”,乃得益于赵本山。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一穷二白早已成为历史。大款比比皆是,早已不把“万元户”放在眼里。此时的工薪族的生活也已得到大大的提高。生活提高了,人们的追求也就水涨船高地跟了上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追星族比比皆是,即便是那些明着不敢说自己是追星族的,半大不小的人们心里也已种下了追星族的印记,一改过去“怀抱琵琶半遮面”的扭捏状态,虽不敢像少男少女那样明目张胆的直接追着星们四处乱转,穷追不舍的被星们骂了还在那里高呼“唾得酷”,但也是羞羞答答的半掩面中跟着喊上几句,把气氛造得更浓郁一些,所以这全国也就跟着四处“忽悠”起来了。这是政治和文化(精神)的双重作用。
现今又冒出一些令你一头雾水的词汇来,像什么名噪一时的“哇塞”(据说这是出自****一个很不文雅的词汇),“PK”也是被叫的声嘶力竭。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有没有将这两个字母的发音同汉语的发音结合过,如果把这个发音嫁接到汉语上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含义?当然啦,还有很多长腿的词汇出现,尤其是现在的网络语言,更是层出不穷,我这里不再一一赘言。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社会根源。词汇之所以会长腿,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新面貌,反映了人们由单一的追求经济富裕,慢慢的在向政治和精神文化方面地追求上的转变,把追求引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因为此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学着“玩儿高雅”的啦。这充分反映了社会变革给人们带来的正面影响,从某个角度上来讲,也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政治稳定了,经济发展了,社会需要和谐。此时的人们更应多加思考,尤其是对一些不太了解的,更应谨慎,弄明白了才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不懂装懂,以免发生到饭店要吃一碗“纳米”饭,人家说没有还跟人家翻脸的尴尬局面。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