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36508
2009/1/7 16:00:24
冬季即逝,阳春随之不远。浮想春光明媚,处处生意盎然,满眼皆绿,不觉又添了几分抵御冬寒的暖意。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勾起人们无限的回忆。每当朗月星稀的夜晚,遥望远空,不禁想起家中的父母。
记得那年大年三十。早早起来就听见五六个人赶着一头四五百斤的猪猡进笼,然后抬上磅秤过磅。一来看看猪的重量,二来看看饲养者(家庭主妇)是否称职能干。其实不管猪大还是小,母亲在我们姐弟俩心中永远是称职的,能干的。听祖母说,自从嫁入我们家,母亲便一人独揽了里里外外的所有家务活和对我们姐弟俩的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比父亲小十岁,按说娇妻矜贵。可她百年如一日,任劳任怨,从没有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一阵嘶叫声,把我从记忆中唤回。原来猪已被一个打铁钩子勾住下巴,然后几个人七手八脚地把它吊了起来,然后两三个人挥动着长长的屠刀三下五除二,已经肢解完毕。生活磨砺了他们爽快的性格,同时也给他们积攒了丰富的经验。接下来就该抬上集市摆购了,只留下十几二十斤过年备用。当时猪肉基本是私宰,卖肉是没有塑料袋包装的,称好的猪肉便用事先砺好的竹条穿过。然后两头一拧,便成了三角状,提着方便,挂在单车头回到家绝没问题,而且也很光彩。那年头,买猪肉吃是一种奢求,三天两头吃猪肉便被称为大吃(败家,不省吃俭用)。那时我们还是幸福的,因为住在小镇上,收入比起村头的稍好些,隔个三两天就能吃到荤菜。这主要得益于父亲的艰苦创业和母亲的勤劳操持。吃罢晚饭,一家人围在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旁看起了节目。这台电视机是母亲花了500块钱买的,是卖了一头大猪的整整收入。为了不让我们为了看电视东奔西跑,母亲心一横,用去辛辛苦苦养了大半年的一头大猪的钱,把这台“北京牌”电视机搬回了家。我们非常兴奋,从此将结束我出生后十三年没有自己的电视机看的历史。事后,父亲曾责怪过。父亲是除了买家里吃的和日用品外从不乱花一分钱的人,一下子大笔的开销又岂能爽快接受。经过我们姐弟的游说,最后方才不了了之。电视机是母亲买的,可她却是电视看得最少的人。虽然生在农村,书仅读了初小(不超过三年级),可她很上进,记性很好。她背了大量的【毛主席语录】,我至今依稀记得的有“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只给个别人知道,不行。要给广大社员群众全知道”等等,这就成了当时她对于我们姐弟进行家庭教育启蒙理论。
说起父亲,虽然没有学历,却可称得上“半个文人”。祖父早逝,父亲自小没了父爱,兄妹三个只能蜷缩在祖母怀中,寸步不离,连祖母上厕所也守在旁边,生怕她突然弃他们而去,只有祖母才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在这种环境下,当然父亲也没读过几年书。但他写的书法却十分了得,足以上帖。加之聪慧的悟性和广泛的兴趣爱好,灌注了他一身的才华。他不仅琴棋书画上得台面,他的手工活也是不容小视。我喜欢上广东音乐全是受他纯熟的二胡技术感染,还有象棋、书法也是拜他所赐。他会修理收音机、手表、柴油机,能独立配装各种简易机器。他曾鼓励我多学一门技术,这样一生足可受用。父亲不仅多才多艺,而且也乐善好施。他话不多,但只要有人请求帮忙的从不推脱,纵然生活拮据仍不忘接济左邻右舍。每当做这些事时,他总是说,现在能帮点算什么,到有一天你不能动了,你也一定会得到他们的帮助的。是啊,你帮我,我帮你,困难时候有人帮啊。对于孩子们的零花钱,父亲是直言不讳的。他认为,自己年轻时代是苦的,现在比以前好点了,这是一个他用大半生换来的改变,给孩子们好一点的生活,可以激励他们将来有更大的改变。多淳朴却不失哲理的话儿,话里流露了对我们改变生活的殷殷期望。
世上谁无父母,尽管他们生活环境或许不同,他们表达的方式不同,但他们对子女是无私的,为了子女受尽艰辛,饱尝万苦,他们依然坦然,子女又何尝不深爱自己的父母呢?虽然如今我在外谋生,但心中无刻不在想念。所以每当妻子问我假如在她和父母中只能选其一,我会选谁?无数次我都很毫不犹豫对她说:“选你。。。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