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bnui
2008/12/17 21:31:27
春夜,一弯朦胧的月正从蝉翼般透明的云里钻出来,闪着银色的清辉,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慈祥地俯视着地上的人们,嘴角轻轻地扬起一个微笑。
思绪辗转,也是这样的一个月夜,我来到了农村外公家。街道上,灯光渐渐隐去;村落里,犬吠悄悄传来,静谧中衬托着祥和。小小的我坐在外公的怀里,听他用低沉浑厚的嗓音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每次读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时,他总是会抬头望着那一弯明月,而我也会似懂非懂地跟着仰望,心里也爱极了那抹皎洁。渐渐地,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水墨山水画:春时的江上荡漾着春天宁静的气息,但浪潮却时刻没有停歇涌动,仿佛与江水连成了一片,忽然,在海的尽头处,月亮害羞地探出了头,与潮水一起涌了出来。月亮冉冉升起,悬在半空中,照耀着春江,月光洒向江面,被波涛打碎,漏下了一江闪闪烁烁的碎玉。这是一个引人遐思的梦幻般的纯净世界,这里没有人以主体的资格主宰支配着自然万物,甚至没有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企图,而是任自然景物内在的秩序与律动,自在自为地演绎出生命的静穆和变化的痕迹。
这让我不由得联想起:一千多年前,一身长袍的张若虚,抬头望着幽远的天空中的那轮皎洁的孤月,神思翱翔飞跃在诗的天地间,在那一连“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探索着岁月和宇宙的奥秘。人生苦短,天地却是永恒的,和宇宙相比,人生是多么渺小啊。“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是历代的文人墨士们不停在思索和感叹的矛盾。然而张若虚的一句 “人生代代无穷已”给我了答案,人生也是可以达到永恒的,正如月有阴晴圆缺,循环反复,周而复始,老者逝去而婴儿诞生,生命之间互相传承,通过代代延续,人和天地最终达到永恒的统一。这就是“和”!这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而汩汩的人文历史的长河也因此而源远流长。正因为这“和”的精魂,五千年中华文化便如黄河、长江,发源于灵气氤氲的凌云高山,奔腾于气势雄浑的千仞峡谷,融合了八方来汇的千溪百川,蜿蜒而不阻,曲折而必伸,始终以其不凝不滞、磅礴浩荡的气派东流到海。
思绪飘扬,这样美好的月夜里,我想到了诗仙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不知那张九龄是否仍是手持皎洁的月光想赠送给那思念的人,不知那杜甫是否仍在举头望明月,遥想家乡的月是否更加明亮,不知那李白还会想飞上青天一揽明月,但是我知道,我要好好守望这一轮明月,好好守望这传承了五千年的和谐。
夜深了,月儿笑着眯起了眼睛,月光像一层柔柔的薄纱盖在我身上,伴我一夜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