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连续两天卖出美元阻止大幅下跌,笔者关于稳定币值的预测基本可以定论,市场对资本品估值的忧虑可以不再。投资成功的首要先决条件是信心,没有信心,哪怕天上掉馅饼也砸不到你。具体的分析层面有太多不能及的地方,无论自上而下还是倒过来,因为经济属于事在人为,好事变坏事的例子层出不穷;环境不佳,再有本事也徒叹生不逢时。巴菲特、林奇胜在对美国及其自由市场坚信不疑,长期持有是结果;索罗斯是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他对此的信念,不顾规律的乱来只能自取其祸。
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奇迹,得出根源,有利于掌握未来的竞争优势,看看自己是不是继续走在争取的路上,前景便不再模糊,信心便有依据。
笔者归纳此奇迹为几点:制度改革、低基数、低成本、高投入。制度改革和创新是根本。更新观念、打破束缚、对外开放、放松管制、市场定价、明晰产权、下放权力,让竞争和市场主导,管理者方向明确、作为巨大,说开放不如说放开准确全面,使得经济能自然地从零实现腾飞,还原到其应有的本来面目。两低发挥的是比较优势,或者说享受了长时间的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这是回归到自然状态的一个过程,相对较快。后面一个时期政府主导的整体社会高投入加入进来成为促进,也比较顺利。尽管期间摸着石头过河难免磕磕绊绊,且遭遇了高通胀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影响,但相对而言发展初期规模小,上述动力十分强大、对政府调控和企业管理等要求都不高,创业容易守业难,进一步做大就更难。当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收入跨入中等水平,很多瓶颈显现出来了。
延续上述思路分析未来,制度改革仍在继续,但思路有些混乱,调控方面的经营不足是隐患。争取的方向当然是进一步放开,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然而这些年国企改革的“成功”给了一些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忘记了由国家和政府主导企业主导经济的根本性缺陷,某些方面的权力开始重新集中,对市场的干预越发频繁(尤其是行政和立法干预),跟进一步放开的另一些举措基本对冲,造成了制度改革整体的徘徊不前。比如垄断松绑的停滞、公共设施和福利的超前建设对商业经济的冲击。新劳动法是其中一例,影响深远;最近要开征燃油税也没注意时机的把握,同时带来诸多副作用,对刺激经济产生反效果(内容太多,留待今后专门阐述)。单北京近两天的新闻就可以看出苗头:一是高考报名缴费,以前都是现金,简便易行,今年北京要求一律通过网上缴费,浪费了学校和学生大量精力,有很多情况特殊的学生两个月都没搞定。另一是北京工商局要求网上开店要到工商局注册公司,又没有可操作的配套办法,不少人也是跑了几个月也解决不了注册问题。大概日子好过了,人比较容易干蠢事,千万别走回头路。
两低一高在中西部地区仍然存在,毋庸置疑这些地方更有潜力,投资的重点也可比较明确地往西靠。重点是基础建设及配套,即一高,因为地方大而分散,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侧重方向亦有别。两低面对的竞争是越南、印度等新兴市场,优势并不纯粹,看点仍在配套。眼看劳动人口在2015年来到顶峰,人口红利就要吃完,以此为据,大多数者找不到方向。然而事情并非如此悲观,我们有另一种人口红利可享受。
90年代起,9年义务教育得到保障、高校大幅扩招,从生产成本角度分析,中高级人才报酬与一般劳动力报酬差距并未拉开,这个庞大的群体形成了中国结构性人口红利的基础。在人才密集方面我们的竞争对手更多是西方发达国家,成本优势明显,凭借多年企业积累和加大研发、培训投入可能达到了爆发的临界点。所谓人才密集型产业本无这词,是为突出中高端人力资源在企业中所起作用和占成本比例所造,不单包括技术密集型,还包括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的金融等服务业。这样的企业从进口替代到成为跨国公司,大有可为,也将得到的倾斜,成为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日韩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出电子、汽车等优势产业,而从国内不同行业专家对自己行业的评价可知,通信设备、医疗器械比较容易成为我们的优势,当然还应该会有其他的。
因此,未来若干年的投资方向有两个可以肯定:西部基建和人才密集企业。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