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hao
2008/11/10 19:15:57
进入11月中旬,由于其将到达6124点下跌以来的13个月时间敏感窗口,周一深沪A股市场受受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十措施,确定4万亿元投资计划及实行积极财政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双双放量大涨,这种时间窗口之前的强劲反弹是否结束中长期调整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近期尽管利多预期及经济政策影响不断,但总体认为左右A股方向的仍将是经济的变化。
价值及企业盈利的基础应是宏观经济的景气情况,A股市场虽然有巨量大小非存量及解禁量的累积、上市公司业绩下降等利空因素;平准推出预期、刺激经济政策等多空关键因素存在,但这并不能决定A股市场的真正方向选择,前者是由于A股目前(2008年11月7日上证所)平均PE已至14.22倍左右,部分品种估值合理,但整体并没低估;后者是治标之策和长期效果显现的特性不足以产生对股价的连续性推升或绩差周期性品种的支撑。历史上****、香港、日本等平准基金推出后只是一时支撑,但长期后仍然取决于基本宏观经济面,日本股市前期还创下了16年的新底,这些年日本基本再没有推出平准基金。平准基金在欧、美股市却基本没有使用,此次巨大的金融海啸中也末见这些成熟市场国家推出平准基金托盘买股,中国能否出台此基金托市将面临大小非冲高套现或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挑战,其出台与否存在较大的市场分歧和不确定性,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决定A股后期走向的关键仍然是宏观经济情况,宏观经济向好,将直接减轻大小非的减持预期;相反,由于PE估值受经济下行影响而高估,则加大变现力度;同理,其它因素也是如此。从中国宏观经济面来看,11月中旬将公布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而这一数据将可能成为判断A股市场是反弹还是继续回落的导火线。从经济面来看,四季度以来,国内宏观调控方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保增长成为经济工作首要目标,作为拉动经济增速效果最明显,见效最快的基础建设投资规模已经大幅增加,11月以来,国家对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投资幅度明显加大,但这些突发性政策的改变是出现在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衰退蔓延的大环境之中,其效果如何仍存在相当大变数,况且国内地产空置率较高,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已形成资源浪费或重复建设,加大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从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内需和出口来看,明年投资和出口的增速都会明显下降,特别是出口的前景非常不乐观。笔者通过相关历史数据对比研究发现:GDP增长率每放缓1个百分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就要下降7个百分点。目前美、欧、日明年陷入全面衰退几成定局,GDP增长率可能下降到-1.2%左右;即使考虑到中国出口退税率继续提高的因素,中国出口实物量的增长率也可能从今年的11%左右下降到明年的0%,按美元计算的出口值的增长率可能从今年的20%左右下滑到明年的4%~5%。因此宏观经济的变化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看法,业界海内外宏观经济分析师存在较大的市场判断性分歧,与2005年7月后大多看好宏观经济形成了明显的变化(当时形成对股市的推动),而如今巨大分歧的后面往往就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到A股市场走向上,就难以形成合力向上的基础,如果出现宏观经济下行,那么股市有要可能继续下行概率就非常大。海外投行代表之一的德意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近期研究认为,明年如果没有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国的GDP增速可能会下降到6%左右。中金公司、申银万国两家知名机构均对此发表相关预测数据,认为10月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将超预期下降。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甚至认为,本次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远比1998年更为严峻。而国内太平洋(601099)也给经济下行及减速的悲观预期,并认为甚至等不到明年,今年年底国内GDP的增速就要下滑到8.5%以下,但部分券商研究机构也给出了看保增长政策的效果而定的判断,但大多数认为经济下行压力、企业业绩下降在未来时间内将是市场重要的特征。2008年11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大幅下调了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测,并预计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明年将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收缩,2009年发达经济体将出现负0.3%的增长,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为5.1%增长。因此在宏观经济出于不确定性变化之中,A股市场的走向也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摆动,而摆动的方向将会依据宏观经济变化而出现。
总体来看,A股市场在时间窗口产生强劲反弹后,市场平均PE维持在15倍左右,但由于宏观经济变化、世界金融、经济不确定性较大,因此这种时间窗口之前的大幅波动,仍需观察。11月中旬国家局的经济数据需要高度重视,其间的数据变化可能将形成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向的信号性因素或预期,因此笔者认为,目前A股市场甚至未来走向的最重要因素仍然是宏观经济情况,其它因素只是短暂性、脉冲式的影响,从历史经验来看,大的时间窗口之前的反弹,如果中长期趋势仍末改变,反而到达时间窗口之时,会出现继续回落的;反之,如果在时间窗口内与技术调整产生共振,其效果要好的多或持续时间较长,紧紧盯住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作为战略投资依据非常必要。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