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与走势近期呈鲜明反差。部分投资者信奉资金洼地效应,寄希望于H股拉高后使得A股变成“洼地”。可是,这种“围魏救A股”的美好愿望,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在本轮全球股市大跌中,A股的最大调整幅度达72.81%,大于港股的66.59%。然而,A股难改“跟跌不跟涨”的旧习,未能抓住随同海外股市大幅反弹的机会。到上周末,港股较最低点反弹了33.41%,A股只是反弹了4.97%。值得一提的是,A股反弹乏力并非市场对内地经济的不看好。同期的香港市场上,国企就表现不错,10月29日和30日分别单日大涨了13.89%、16.89%。
A股反弹只有港股的一成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其一,港股仍比A股便宜。由于资金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就价值投资而言,市盈率明显低于A股的港股更具吸引力。拿上周末收盘价来说,中国石油A股、H股分别是10.51元、5.72港元,潍柴动力A股、H股分别是22.39元、5.72港元。
其二,A股头顶上有大小非“堰塞湖”,这也是投资者公认的A股难以走强的主要原因。海通上周暴跌31.45%,带动长江证券、国元证券、东北证券等分别大跌18.86%、16.51%、12.67%,足以说明大小非对市场的破坏性。虽然管理层致力于化解大小非压力,近日“大小非”过桥减持的“擦边球”行为有所收敛,但大小非“堰塞湖”只要存在一天,带给市场的负面心理影响不容低估。法国巴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新兴市场部投资总监一针见血地指出,“可能要等大小非问题明朗化,大的反弹才会出现。”
那么,“围魏救A股”有望成功吗?按照这种愿望,H股拉高使A股变成“洼地”,炒港股的资金转而投向A股市场。如此A股、港股轮番操作的例子,在过去也有过。不过,低迷的市场人气,使得轮番操作缺乏市场基础。通常在牛市中,投资者才会注意A股和港股间的比价。如今身处“人人自危”的熊市中,投资者更注意市场风险,而不是投资价值的挖掘。何况港股至今比A股便宜,大幅上涨后的H股大多比A股“价廉物美”。以金融为例,工商银行A股、H股上周末收盘价分别是3.77元、3.72港元;建设银行A股、H股分别是4.09元、4.03港元。
投资者不会忘记,金融类H股曾经有过比A股价格高的时候,但并没有激起当时A股的上涨欲望。今年5月16日,交通银行154.76亿股限售A股上市,当天的A股、H股收盘价分别是9.46元、10.80港元。在限售A股解禁的冲击下,交通银行A股未能一展“洼地”魅力,毫无悬念地“跌跌不休”。可见,面对大小非“堰塞湖”,A股投资者难以因为港股走强而增添投资信心。
港股难以拉动A股反弹,未来反倒有可能拖累A股。随着美国大选的落幕,海外股市把注意力重新转到经济衰退上。上周美国公布失业率创1994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导致美股再现巨幅震荡。这提醒投资者: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侵害”显现,美股与港股皆“钱途难料”。倘若A股“跟跌不跟涨”,岂不有再下一个台阶的危险?
显然,A股的出路不是追随港股所能得来的。实现A股的由弱转强,必须先把困扰A股走熊的问题解决好。既然市场一致把祸害之首指向大小非“堰塞湖”,那么,引入千亿平准救市,也会遭遇救市效应“打折”。待海外股市随经济好转而走暖,A股还将继续受到大小非“堰塞湖”的拖累。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