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mennong
2008/11/5 6:01:42
天下的事,往往不是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简单,其相互作用及反向传递是非常多变的,就如目前股市对近期连续降息的反应。
我国实体经济和股市对减息不敏感
假如说10月9日那次与美联储同步降息纯属巧合,那么10月29日晚的又一次降息彼此协同的意味就十分浓厚了。也正因如此,我们不应如上一次那样将降息的意义狭隘化,以为是专门针对股市的救市。实际上,它的对象主要还是实体经济——也就是保增长。从这一角度也可以说明为何股指对于前后两次史无前例的密集减息反应欠热烈,便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国的实体经济一向对于变动不敏感。实体经济尚且如此,投机性十倍、数十倍于利率的A股市场就更不在话下了!充其量也就是把加息或减息作为一个利好或利空题材炒炒而已,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趋势。
股市并不总是与形势合拍
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总结,便是股市有自己独立的运行规律,并非总与宏观形势相合。故此,尽管救市利好多多,大盘仍旧积重难返、欲振乏力。
其实利好出台太多太密也会有副作用,因为它会使机构投资者感到形势严峻、问题严重。众所周知,实体经济出了问题绝非动一下利率就会立竿见影、一减就灵的,何况金融海啸最黑暗的日子是否已经过去、对中国的金融市场以至各上市公司到底影响如何,心里都还没底。既然心里没底,股市难免底气不足,大盘每一次止跌回稳后成交量总不上去而导致探底失败,恐怕还是出于这个原因。近几日沪深两市成交金额不足500亿元的水平无论如何都不能使人放心。如不放量,以这样的量筑底(倘使不再下跌的话)必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其后果便是谁也不急于进场、一遇风吹草动便很容易跌下来或再创新低了。
看多者时时不忘挂在嘴上的一个理由,便是A股的平均市盈率 (包括沪深300)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皆已降至13倍多的历史低位。孤立地看这也许是对的,但如果再看看不过6倍多、不过8倍多以及A股对H股的平均溢价约两倍,大概也就无话可说了。A股筑底之所以常被拖下水,金融海啸H股传导过来应是一个因素。
11月上中旬之交将遇市场底
上证指数探至1664点时,已将始于998点的这一轮牛市升幅回吐了87%,其惨烈程度已超过了1993年2月至1994年7月那一轮长达17个月、跌幅79%的大熊市!由于屡抄屡套、受创极重,绝大部分投资者的抄底信心尽失。 1664点会是楔形底的另一只脚吗?
1802点可能是楔形的第一只脚,笔者估计,另一脚应于11月上、中旬之交前后出现;本周或者下周,市场将以一根周阳线来检验这一时空窗口的有效性,政策底将遭遇市场底,而成交将成为激发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幸运的是,这一时空窗口碰上了一个难得一遇的运行背景:中外政策出手救市坚决,后续政策可期;环球进入降息通道,各大股市修正性反弹……这一切再加上从本周起央企权重股可以恢复增持,使我们有理由期望在11月15日国际金融峰会前A股能一扫颓势,给投资者以久违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