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某个国家利息为1%,并且未来还有降息预期,而另一个国家的已经高达18%,也就是说这两国间的息差达17%,并且未来还很有可能扩大这个差距。我们是否应该大举从低息国家贷款,并将现金存入高息国家呢?17%的利息,比任何一种风险投资都安全并且——保障收益。
但是,当告诉读者们,这个利率高达18%的国家是冰岛的时候,谁愿意做这个看起来很美的交易呢?事实说明,即便是18%的利率都无法吸引任何有实际意义的资金流入,这个市场到底怎么了?
国家面对金融风暴联合降息,特别对于欧元区,7月份才加息,现在却在无休止的降息。拿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话来说,这种行为对整体经济的有杀伤力——有大代价也。这句话本来是张五常送给格林斯潘的,现在事实证明格林斯潘具有远见卓识的利率调整,确实要付出巨大代价。而现在我们不得不将这句话送给全世界所有参与利息调整的国家。
这次金融风暴是货币本身或者是自由经济出问题了吗?绝非如此,非常明显是金融监管,以及政府出了问题。参与金融市场交易的绝大多数投资者(或投机者)是信奉自由经济的,但是他们也不会狂妄到认为自由经济可以完全不需要政府的干预。经济学原理就指出,市场无形之手必会失灵,但是可以通过政府适当的干预而使市场重新走上正途。
但是现实中的政府或监管部门却没有起到这个作用,一些奇奇怪怪的政府担保(中国尤甚)导致很多信贷从一开始就烂在了根里;监管不力,使得无节制的金融创新将市场参差交错,无数相关或不相关的债务、资产和抵押担保混乱的交织在一起,所以仅仅是一根链条的断裂都可能引发整个市场的波动。
从雷曼垮台开始,西方金融市场就像进入了史前冰川时期,了无回暖的迹象。最近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均出现衰退,更是令这个市场雪上加霜,市场信心最近2个月所承受的打击一次比一次沉重。政府不得不出台各种各样的救市措施来挽救市场信心,利率调整大刀阔斧——动用纳税者的钱拯救金融巨鳄已经感受到了重重的政治压力;大幅度的调整利率治标不治本,未来的副作用使人感到巨大的担忧,更何况是全球主要都在这么做。
现在美国利息调整就快到头,笔者认为即便再降也不会降至零利率,那就太可怕了,毕竟让人们可以无代表的贷出美元实在过于灾难。而欧洲和日本还意犹未尽,特别是欧元区与英国的利率,还大有空间可降,加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令市场悲观的认为这些高息货币未来还有很长的苦日子要过。
在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人们对经济持观望态度甚至悲观态度是无可厚非的,这样对实际信心的恢复没有任何好处。于是一些国家(目前最大的是日本)开始着手考虑干预汇率,稳定的汇率是稳定经济的前提与保障,这很重要。但是如今这个充斥着无数钞票的国际金融市场,一个国家如何能够只身对抗市场力量从而成功的干预市场呢?
不过,各国积极参与救市自然让部分投资者看到了希望,至少政府的态度是好的。即便不能迅速恢复信心,但是不至于使信心过快崩溃。未来或许是光明的,但是对市场信心的打击肯定远未结束——本周美国非农将让市场信心转暖再次延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