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农业现在化是在外忧内患压力下,管理层为刺激经济增长、维持社会稳定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其目的是释放数十万亿土地财富,利用体制变革来刺激要素价值重估和生产力释放,通过7亿农民的共同富裕拉动新一轮消费和城市化高潮。
但无论是农业化、还是土地财富要素的释放实现、甚至于农民集体富裕带来消费高潮,其根本都建立在农地集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生产效率提高,农地使用价值的大幅提高,否则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
一、土地财富实现建立在农业集约化基础上
实际上,以农户为承包单位的小农经济规模生产方式,到如今潜力已尽。规模分散、粗放式的落后生产方式已充分显现了其单一经营、低生产效率,没有充分能力应对自然灾害的缺陷。加之以农带工的增长模式下,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层逐步被主流经济潮流所边缘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倒逼高层必须开始重视并实际解决农业问题。
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万隆网认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及农地财富的释放,其根本是建立在农业集约化基础上的生产效率提高,农地利用价值的提高。同包产到户一样,制度因素所诱发的资源价值释放,其根本还在于效率这一实际基础上。
二、延长承包期和金融支持力度是关键
首先,我们认为用延长承包期是释放生产力和实现土地集约化之关键。
做为土地的使用者而非所有者而言,在现行体制下总是为短期利益所驱使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束缚了生产者的长期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实际上土地使用者要实行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规范化、制度化农业经营,其前提就需要不断地进行金钱、土地和技术长期投资,并使规模效益扩大。面对如此巨额的持续投入,将不可避免地使生产者面对所有权的长期疑虑。如果自身不能长期拥有承包权,担忧各类政策变动导致的不可测未来,难保一切投入化为乌有。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生产者本身的长期投入意愿,也就妨碍了其累加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而对于土地集约过程也是同样道理,没有长期稳定的承包权,确保土地使用者的长期利益机制就没有建立,就根本谈不上农业集约化。
缺乏集约化和产业化,土地的使用价值得不到有效释放,仅靠有限零散的土地流转,是不可能真正激发土地财富效应释放。从这个角度来看,延长承包期以及确保政策稳定性,是激发土地集约和释放土地价值的关键。
其次是金融支持的问题。无论是农地流转、农业生产集约化,其中包括农业水利、农机使用、农业科技、以及建立其上的加工和综合经营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这其中主要有两个环节是需要充分资金支持的,一是农地流转,二是农地集中以后为实现产业化的集中投入,包括配套设施建立。
从过去数年来看,中央提出发展现在农业,促进农村现代化的政策主导方向亦非一朝一夕了,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依然缓慢。其根本就是上文所提到的阻碍产业化和农地财富释放的具体困难并没有得到切实解决。而现今如不能解决具体问题,农改的前途也并非是一条坦途,农改前景实际上依然复杂。
三、农改的不可逆转性
实际上,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农改几乎是华山一条路,这也就是为什么农业发展能够成为管理层关注的中心。其重要性甚至于超过应对经济危机等事项。
试想如果农改不成功,农村发展和农业现在化不能实现,那么中国经济和社会层面将面临着两个不可绕过的重大危机。
一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作为象中国这样一个面临复杂国际政治形式的大国,缺乏农业基础支持,粮食安全不能得到保障之外,还会损害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考虑到当前中国社会的特殊性,空喊发展创新型产业毕竟不能从全局来改变被动态势,试图依赖大量农村贫困人口来拉动内需更是空想。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寒流持续背景下,以内向型经济为主体的增长模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农业发展带动全民富裕则是其中重要一环。
二是社会稳定的问题。城乡二元化,财富分配不均这一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大量农民收入没有得到实质性增长,而实践已证明老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际上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外向型经济的依赖度,加剧了城市资源供应紧张和产业畸形发展。
(广州万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