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股票圈〗 → 中国式危机的可能路径
查看完整版本:中国式危机的可能路径
2008/10/27 17:46:55
    周末出了个半吊子利好,暂停征收红利税。且不说早在意料之中,现在的经济环境有能力并有意愿分红的上市公司已成了珍稀动物,红利税就更不值一提了,如此单薄的利好单独推出,还夹杂着可能开征环保税、煤炭、石油消费税的实质性利空,不是送死吗!下场只能是被黑色星期一无情地吞没。现在对股市的判断依据肯定不是经济数字,更不是技术,而有赖于强有力的措施。怎奈我们的有关部门并未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还在四平八稳不慌不忙以常规手段应付着,整个中国从上到下麻痹于中国受到世界金融海啸波及不大的判断中,一再贻误战机。

  这次的危机源于美国过于宽松的政策和金融监管,源于次贷和经由高杠杆衍生工具导致的高风险泡沫的破裂。从表面看,中国之前几年都在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金融系统也未涉足高杠杆领域,应该不存在危机动因。实质上,所谓的紧缩政策是相对于更早前的宽松而言,且M1、M2以及投资增速仍远快于GDP,实质上总体政策并非紧缩而是宽松的,由此引发各一直在进行快速盲目扩张。重点行业控制方面也不得力,如地方政府对房地产行业调控很不到位,重大政策落实困难,风险在所谓“紧缩”的过程中不但增加了,而且更为隐蔽,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如今,我们找不到一个行业没有出现产能过剩,严重过剩者比比皆是,难道不是拜假紧缩之赐吗?另外,虽然我们在金融系统中没有运用高杠杆,但企业的资产负债比高得令人咋舌,通过商业进行的间接比例高企而直接融资长期大幅滞后,是实体经济乃至金融系统的重大隐患。成熟市场中大多数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比一般控制在20%左右,处在扩张期的高成长企业稍高,也一般不会超过4成,反观我们,动辄百分之六七十的比例造成集体财务负担过重、抗风性能力孱弱,根本经不起风吹浪打。

  现在学者官员们还在庆幸,中国可能只有出口部门受冲击较大,我们有着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市场,有着充足的财政收入和可以投资的基础建设项目,有着巨大的中西部发展空间,因此受影响不会太大。甚至有人认为以净出口(或顺差)计,中国出口依存度并不高,因此出口的影响对总量无足轻重。尽管名词上出口依存度可以按净出口来解释,但事情远非如此乐观,因为理论上讲出口可以降至零,顺差也可以变成逆差,那时才显出出口占GDP的比重之大,对整体经济的冲击之剧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轮危机受害最大的最终不是始作俑的美国等发达国家,而是出口依存度高的新兴市场国家。

  出口部门、房地产、其他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三大命脉,消费虽重要,但只能锦上添花,而无法雪中送炭,脱离了以上基础,消费变成无源之水,谁来消费?怎么拉动?政府投资和转移支付产生的乘数效应在经济下行时十分有限,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不能与几年前同日而语。出口受阻另很多企业把目光转向国内,形成更严重的供给过剩并可能直接导致全方位衰退,牵一发动全身,企业经营急转直下,高负债导致资金紧张实体经济出现长期困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大幅增加,危机正在走来。真实GDP增速从7%回落到现在的不到3%,照此速度不加以强力控制,明后年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都有可能。

  海外的危机的本质可以概括成消费过剩和信用过度扩张,中国有所不同又相辅相成地构成事物的另一面,生产过剩和债务(也是信用的一种)过度扩张。成因同样是盲目乐观急功近利导致的宽松政策和监管缺失。

  病急乱投医,今天全球紧急注资、松绑,扩大流动性十分可能导致明天的流动性更大泛滥和通货膨胀,周小川行长说的“会出现反复”是很有见地的。但是不说正本清源的中医疗法是否有慢郎中之虞,当前的各国政府只懂“西医”,后遗症再大也只有用西医的办法先救命,唯有刚猛一点,果断一点,是不是会反复,会怎样反复只好等此后再说了。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