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snow
2008/10/24 4:42:39
始于2007年11月以后的中国股市大幅下落主要成因在于,供给和资金供给的失衡。这与釜底抽薪的措施不无关系。在目前条件下,治市重于救市。为此,要深化股市体制改革,逐步改变以监管为名行管制之实的状况,着力发展公司市场和加快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的建设。
2006年以后,在股权分置改革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股市一改2001年以来的下落走势,拉起了一轮快速上行的。在短短1年多时间内,上证从1100左右上扬到20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股指涨幅位居全球榜首。2007年,股市额位居全球首位,日均成交金额高达1900多亿元(最高时超过了4000亿元),股票市值首次超过了GDP。但从2007年10月16日(尤其是11月份)以后,中国A股市场猛然扭头下行,行情大幅波动,到2008年9月底最低时上证指数跌到了1800点左右,日成交量缩小到400亿元以下。与6124点相比,上证指数跌幅达到70%,股票市值缩水60%以上。
在此背景下,此轮股市下落的成因何在、面该如何选择等问题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需要对其中的一些现象予以深入分析。
供求失衡是导致此轮A股市场下落的主要成因
选择应对之策,首先需要弄清相关事件发生的成因。同理,探讨此轮A股市场下行的主要成因,也是分析的起点。
自2007年10月中旬以后的股市大幅下行,主要是由股市的供给结构失衡引致的。股市的供给主要由入市交易的股票数量和资金数量所构成。
从供求关系上说,入市股票数量构成股市中交易对象的增加,入市资金数量构成股市中的购股需求。在入市股票数量与资金数量相对平衡的条件下,股市走势相对平稳;在入市资金明显大于股票数量的条件下,股价呈快速上行态势,反之,在入市股票数量明显大于资金数量的条件下,股市必然呈下落走势。
2006年以后,股市在股票供给数量大幅增加的条件下快速上行,主要得益于入市资金的大幅增加。就个人投资者而言,这些资金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入A股市场,即投资、证券营业部开户和委托。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证券投资基金和投资者开户数就快速增加。虽然A股融资额在2007年4月、9月和10月先后达到1132.78亿元、1892.01亿元和1167.56亿元,但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月度增加数在3月、6月和9月分别达到1428.30亿单位、3006.08亿单位和5536.95亿单位,A股投资者开户月度增加数在4月、5月和9月分别达到478.73万户、560.06万户和402.07万户,由此,股市的资金供给数量,不仅满足了股市扩容中新入市股票的交易需求,而且有效支持了已有流通股的价格上行。
与此不同的是,在2007年11月以后,股票供给继续大幅增加。其中,2007年11月-2008年2月的4个月间,A股融资额分别达到785.73亿元、1087.95亿元、311.66亿元和234.48亿元,但入市资金未能以相应程度增加。
具体来看,自2007年10月以后,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数量大幅减少。2007年11月以后的几个月内,证券投资基金的月度增加额快速减少,到2008年2月份仅为71亿单位。其中,2007年12月份A股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几乎停止(虽然在上,该月证券投资基金增加了2051亿单位,但这主要是),2008年1-2月虽然发行了几只新基金,但数额总计不超过325亿单位。到2008年6月,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出现了-632.51亿单位的净减少。另一方面,A股投资者开户月度增加数也大幅减少,2007年12月份降低到不足250万户,2008年2月以后降低到不足200万户,2008年5月降低到105万户。由此,引致了资金供给数量明显不能满足新增入市股票的交易需求,从而形成了股市中资金供给与股票供给之间的严重失衡。
这一走势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变动中也可得到验证。在2003-2006年的4年间,每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加数大致在2万亿元左右。2007年3月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7.26万亿元以后,不仅没有继续增加,反而处于净减少走势,到10月份净减少了8650亿元,据此计算这段时间内,居民个人大致减少储蓄存款1.5万亿元,其中绝大部分通过各种渠道投资于股市。因此,股市有着比较充分的资金来源。2007年11月份以后,居民存款呈现快速增加的势头,到2008年6月,短短8个月时间储蓄存款余额从16.40万亿元增加到了19.44万亿元,净增加了3万多亿元。这意味着居民资金不仅没有大量进入股市,而且一部分已入市资金可能退出了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