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啃书圈〗 → 脱掉“硕士帽”去就业 [转]
查看完整版本:脱掉“硕士帽”去就业 [转]
2008/4/19 15:10:54

当初考研带着些许盲目,以为考上了研究生,就业就能高枕无忧了。

研三的生活是忙碌的,除了未完成的试验,未发表的论文,还有一项艰巨而又必须完成的任务——找工作。

20年的寒窗苦读,该是实现人生价值、回报父母和社会的时候了。本科毕业时,铺天盖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于是咬咬牙,考研吧。然而,硕士学位快拿到了,却发现就业之路依然坎坷。

高校和研究所要博士,企事业单位一般要本科即可,硕士则被悬在半空中,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意思。我是学理的,所学专业曾被各路专家一致看好,然而现实似乎总是滞后于理论。我都快读完硕士了,该专业的就业仍是“叫好不叫座”。

参加的第一场招聘会是学校组织的,一家公司邀我去面试。上网查了一下,发现单位对应聘者学历的要求是大专以上,便放弃了:我没有把自己的“价位”定得太高,但也不想降格处理。也许是上帝想惩罚我没有珍惜这个机会,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投出去的简历都杳无音信。

参加了数家企业的宣讲会,他们都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们只看能力,不看学历,只要你是我们想要的人才,都可以得到机会。其潜台词十分明显:欢迎研究生加入,但待遇和本科生“一视同仁”。北京的研究生招聘专场被寄予厚望,然而,去过的人都知道,和蜂拥而至的应聘者相比,提供的职位太少了。我当天上午10点半进入场馆,就已经有数家单位挂起了“职位已满”的牌子,不少人抱憾而归。

形势是严峻的,于是,不论是在招聘会还是在网上,我发现适合的职位后,不再计较是要本科生还是大专生了,只要符合条件,便小心翼翼地呈上一份简历,保证月薪面议,随时可以上岗,但还是投得很多,应者寥寥。

就在我为求职无门而郁闷时,大学同学的一番话点醒了我。他告诉我,在参加工作时,他的薪水是所在部门最低的。而现在,他的工资排前三位,比一些硕士甚至博士还要高——不要问单位能给你多少,而应该问你能为单位带来多少。在正常运转的单位,你所创造的价值和你的收入一定是成正比的。他让我好好想一想:自己的优势在哪儿?自己的不足是什么?能否提供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东西?

一连串的问号让我变得冷静:研究生教育和社会需求本身就存在脱节的现象。经过三年的再学习,自己除了参与过几个科研项目,在某个问题上钻研得较为深入,各项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缺乏社会经验仍然是软肋。最近几年,各个层次上的人才培养一直在扩大。所学专业在各地高校遍地开花,毕业生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市场需求。因此,丢掉学历的标签,去寻找一份和自己兴趣、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当你不能改变环境时,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当初考研带着些许盲目,以为考上了研究生,就业就能高枕无忧了。殊不知,对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定位让自己虚掷了近三年的光阴。一心搞科研的同学读完硕士直奔博士、博士后了,不管能否功成名就,那也是学术人生,也将桃李芬芳。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的同学即使没有闯出一番天地,也积累了从业的“经验资本”。而自己,在学校“半工半读”之后,才发现前方迷雾依旧,需要左冲右撞探出一条路来。好在自己清醒得还早,好在自己“知耻而后勇”,好在我的能力、技术等这些硬件也是不差的。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不再只是埋怨,而是仔细考虑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我想找一份能让我获得成就感的工作,而不是能“配得上”研究生这个身份的工作。当我改变了求职的态度时,脚下的路似乎宽了许多,面试的机会也逐渐多了起来。2006年12月,我终于收到了第一份邀请——去网站做编辑。经过利弊分析,我认为这份工作并不利于我今后“过渡”到更为理想的状态,便选择了放弃——我相信我还会有更好的选择。时间过得很快,2007年已经掀开了新的一页,我坚信:只要找准方向,不懈努力,我会迎来就业的春天。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