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6日,上证以1909点报收而迎来熊市一周年。去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抵达6124点高地。一年来,指数下跌70%。在A股暴跌过程中,带给投资者的先是惊愕、恐惧,然后是失望、愤怒,到最后是绝望和麻木以及与之相伴的大甩卖。
自去年股市调整以来,尤其是上证指数跌破3000点之后,管理层、经济管理部门对此并非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众所周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举措与:先有信心讲话、言论维稳;接着调降印花税;再后又有限售股东交易新规、强制分红与IPO挂钩新政、汇金入市、国企、大股东增持、启动融券以及下调及准备金率。至于利好股市的非直接的经济政策调整也不少。在全球金融危机深化的背景下,国内各项拉动内需的措施不断出台,如减税、林权和地权改革等一系列举措,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新战略等。
然而,A股还是不为所动,照跌不误,以致形成了“外围跌,A股跟跌;外围涨,A股还是跌”的令人困惑的现象。全球主要市场基本上在去年10月前后抵达峰位,然后便展开了本轮调整,国内股市基本与此同步。然而,到目前为止,作为金融地震“震中”的美国,其道·琼斯指数的跌幅不到45%;而对深受金融危机之苦的欧洲三大经济体而言,英国FTSE100、法国CAC40以及德国DAX指数的跌幅也不过50%上下。相反,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宏观经济仍健康平稳的中国,沪深股市的跌幅几近70%。最典型的是,10月长假之后,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之际,A股还是跌跌不休。10月13日,全球市场阳光灿烂,好些指数大涨10%以上。唯独沪深股市苦难深重,独树一帜地以阴跌报收。
沪深股市如此“离经叛道”并不罕见。只是如何解释这种诡异现象,颇费思量。自6124点以来,经过一年的调整,股市估值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轨。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A股都进入了抵买的低估值区域。然而,10月来的走势似乎表明,对A股有兴趣的人寥寥无几,绝大多数人将其看成是“烫手山芋”,唯恐丢之不及。与此同时,每次利好出台,股市不涨反跌。虽然利好政策接二连三,但市场对管理层的抱怨、乃至怨怒之情日趋浓厚。
对此,市场自有一套解释:或曰在这场全球罕见的危机面前,中国难以独善其身;或曰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传导,对我国众多出口企业和中小企业而言则是切肤之痛;或曰国内经济见顶,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将大幅下跌;或曰利好政策或力度不够,或不切实际等等,不一而足。理论上,没有哪一个或几个原因可以清楚解释股市的变化。但综合而言,无论上述理由多么雄辩,也解释不了眼下如此疲惫不堪的A股。如果回顾一下历史并不太长的沪深股市,过去那羸弱的市况就会历历在目。因此,可以说,A股的疲弱似乎与某时某地的具体原因关联度不大,反倒与别的因素具有内在的难以割舍的逻辑联系。这些因素一直作用并主导着股市的脚步。形象地说,A股的问题在于“身子不正,腰板不硬,以致内分泌失调”。
所谓“身子不正”,即指股市的定位有问题。十八年了,虽然上市公司千余家,投资者过亿人,但股市对经济的贡献依然很小。股市融资还是小不点,整个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额高峰时还不到投资总额的20%。也就是说,股市的好坏对经济影响不大。加上分业经营的体制,虽说有利于风险控制,但无形中减弱了股市与经济的联系,降低了自己的身价。投融资、社会保障、等与股市关系不密切,股市就只能自成一体,自娱自乐,以致自废武功。边缘化的定位,让“政策市”也是徒有虚名。十几年来,沪深股市涨跌频繁,波动无度,基本上脱离了经济周期与企业基本面。上述定位就是原因之一。
所谓“腰板不硬”,是说市场缺乏“脊梁”与“主心骨”。在这种条件下,市场估值、公司股价没有底线,没有标准,随风飘。乐观时,股价一年涨5倍、10倍,市盈率可以达到60倍,乃至上百倍;悲观时,一跌几年,股价跌进净资产值,市盈率几倍时也无人问津。过去,我们将这些归咎于机构投资者太小,市场投机性太强。但2001年来,大力发展的机构投资者也无力改变这一局面,甚至使其有过之而无不及。2007年的大牛市,我们见证了市场的疯狂,但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又有几个?2008年,股市跌跌不休,期望中稳定有节的市场又在哪里?以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如此一来,我们的市场就缺乏价值标准与行为准则,进而缺乏稳定性,呈现出“内分泌失调”的狂躁特征。一个“身子不正”、没有“脊梁”的市场,只能听人摆布,见风使舵,人云亦云。既然这个市场能方便地通过操控获取暴利,那也只有通过毁灭性的自残才能重生。这就是目前股市活生生的写照,也是十几年来沪深股市的经典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