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基本药物建设 促进新药的开发——解读《深化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稿)
10 月14 日国家卫生部公开了《深化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药品定价制度的改革出乎市场预期,我们认为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药品定价制度的变化对医药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意见稿,将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体系。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
生产、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首选基本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目录,报销比例高于非基本药物。
我们认为,基本药物制度将降低药品总费用,促进生产基本药物企业的规模化效益。实施医药价格差异化,新药考虑研发成本,仿药价格从低医疗服务价格差异化。非赢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余医疗服务价格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的服务,实行分级定价。在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价格外,其他医疗服务实行差异化定价,有利于供需进行匹配,缓解供需矛盾。
药品价格改革鼓励创新。合理调整政府定价范围,改进药品定价方法,利用价格杠杠鼓励企业创新。对新药、专利药逐渐实行上市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也就是说,新药和专利药将把研发成本计入,上市有较高的定价。对仿制药实行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复。药品定价制度鼓励企业创新,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将越来越困难。其他主要的制度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高端医疗卫生机构定位差异化。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和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解决百姓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高端医疗资源(县医院、城市公立大医院)主要倾向疑难杂症、重、急症、住院等的服务。并通过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提高报销比例等来保证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率。
加强政府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减轻居民个人卫生费用负担。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新增政府卫生投入主要用于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上。
总体来说,意见稿突出了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坚持以预防为主,“农村”为重点,“医药分开”、管办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目标覆盖全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卫生服务机构;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卫生制度。
我们认为,政府在卫生保障投入的增加,将促进老百姓有病敢去就医,促进医疗市场的消费。2007 年乡镇卫生院的诊疗人次、住院人次的增长速度为9%、45%,高于医院的诊疗和住院的增长速度(4.7%、8.3%)也证明了老百姓的心理状况。
医疗制度改革对我们医药上市公司的影响,大企业优于小企业,在我国创新能力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普药、常用药、老年病用药、慢性病用药将有比较好的发展机遇,疑难病、重大疾病用药的促进作用相对平缓一些。
做空动能仍待进一步释放
市场展望:由于周一市场传闻的利好并未兑现,在周边市场大涨的刺激下沪深也未能延续前一交易日尾盘拉升的走势,仅大幅高开之后即逐级回落,两点钟之后在、等金融股集体下跌带动下跌幅开始加大,终盘均以光头光脚的中阴线报收,弱势态势明显。
高开低走表明市场的信心严重不足。一方面是三季度的主要经济即将发布,市场对此仍有诸多担心,从局已经公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情况看,拉动内需或许没有市场想象中的乐观。而上海分行发布的三季度信贷及居民储蓄数据则显示银行体系的惜贷与优势企业的慎贷行为越发明显,而居民存款则越来越倾向于定期化,同时企业存款的大幅下降说明资金短缺程度有所加剧。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虽然都推出了救市计划,但就目前的情况看,似乎还仅限于计划的内容公布层面上,具体行动仍未见实质性启动。而此前周边市场的大幅反弹一方面是受到G7 及G20 的表态,但更多的还是短期持续暴跌后的技术性反弹,其持续时间和反弹力度都有待进一步观察。这对A 股市场的反弹构成了明显的制约。
技术走势看,虽然两市的成交金额均较前一交易日有明显放大,但我们注意到,全天成交金额的40%部分是集中在早盘一小时的时间内放出的,而该时段则是指数高开之后全天第一个集中回落的时段。结合收盘的情况观察,有资金继续逢高离场的迹象。
综合而言,我们认为,金融的再度走弱对市场人气打击较大,周边市场的动荡仍未结束,其对国内市场的负面影响仍未消除,市场做空动能仍有待进一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