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现实当中,任何事物都以其具体的或是真实的形态存在着。有人说,文学是实在的事物,也有人说,文学是缥缈的思想化身。对于这两个观点,以我的才智,万不敢断言孰对孰非,我只能说,都有道理。至此,文学与现实的关联下榻在了我的脑海里。
在读余秋雨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他会将他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转化出来,将他的所感所想传达出来,就如同别人的游记一样。然而不同的是,他所传达出的思想是别人此前从未想到过的,而世间等待人们去开发的智慧财产是数不胜数的,可是,在此范围内,余秋雨又会加以润色,就像造物主期待的那样,他说出了可以让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为之动容的话语,使如今越来越纷繁杂乱的世界多了些安静而又深邃的思考。
后又读到了刘墉,这是一个风格完全不同于余秋雨的作家。他的《诈系列》是最为大家所知的作品,在这些书中所被提到的东西,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细节,刘墉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向大家表述他对人生的思考,他的思考是具体的,具体到了一事一人一物甚至一个动作,教你如何去防范他人,甚至是耍诈。起初,我的思维有些转不开,突然从大的人类发展跳到了人际事务中,让人很难去感悟其中的奥妙。接着,我没有停下,终于,新的想法开始萌生了。我们常常会说一些大道理,大事物,便会常常忽略了就在身边在眼前的具体的抓得住的东西,正是这些被大众所嫌弃的东西,被刘墉拿了去后,被他那独到的眼光加以着色,便立马显出了其特殊的价值,这便是真正实在的生活。是的,会有人说这是俗气,可我们有什么办法不俗气,身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你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那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一边不断接触着、创造着俗媚,一边思考着深雅。
过多的比较在这里也是多余,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需要多元,优秀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困扰,快乐生活,而过于苛刻的态度会造就不现实的局面。脱离了实际,那还有什么意义?文化批判是必然要存在下去的,理性态度也是要坚持下去的,只有这样,和谐的社会才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很欣赏这些大家们的思想,他们通过文学向我们无私地奉献着他们的智慧,而我们只需要静静地坐下来,看着,听着,思考着,就足够了。
文章引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