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A股市场表现极其惨烈,一季度经济高企、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新股密集发行、减持等因素打击市场信心,使得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深沪股指周跌幅分别达到15.28%和11.40%,创出96年12月22日以来最大周跌幅。同时,本周五中石油跌破发行价,盘中创出16元股价新低。
本周三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决定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调控政策的出台,充分体现了政府抑制流动性过剩、引导信贷合理增长的决心。由于宏观调控预期依然存在,加剧了机构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形势的担忧,更使本已脆弱的市场信心再受打击。
新股密集发行、电力等周期性业绩预警也是造成本周市场连续下跌的重要原因。本周共有紫金矿业、三力士、濮耐股份三只新股进行申购,冻结资金近3万亿元,巨量资金被抽走,使市场失血明显。而一季度业绩地雷相继引爆,则成为空头打击市场的又一动力。继前期漳泽电力、九龙电力等个股公布一季度业绩预警后,本周长江电力、华能国际、上海电力等大盘蓝筹股纷纷发布一季度业绩下滑公告,受此影响,电力板块整体大幅下跌,资金抛售迹象十分明显。而受出口关税影响的化工板块本周也跌幅巨大,业绩预期的不明朗使得主力资金选择离场观望。
从目前情况来看,宏观调控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开始显现,各大研究机构纷纷下调今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预测,这使得机构资金不敢轻易入市做多,而大小非解禁作为A股市场长期存在的因素,也困扰着机构投资者的做多热情,大盘因此只得再度调整。
虽然A股市场从传统的估值标准来看已经较为合理,但在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仍不明朗和机构整体悲观、市场信心已跌近冰点的情况下,仍缺乏明显的做多动力。后市若无实质性利好消息刺激,市场将继续维持弱势格局,但重心继续下移的压力也在减小,上证指数3000点上下反复震荡将可能是未来一个阶段主要的市场特征。
在通胀趋势日渐明朗的情况下,资产配置上应向消费类品种倾斜,积极布局能够抵御通货膨胀的消费品公司和通胀受益股,这成为目前阶段获取收益的重要途径。从中期来看,农产品、商业零售品、旅游的价格上涨和消费总量提升,都使得这类上市公司具备较高挖掘价值;从更长期来看,高档消费品和高端的保健医药等更可能长期享受价格上涨和需求增加的双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