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谈减持色变”这句话来形容中小投资者的心情已经不再夸张。减持的主体———大小非们已成为市场近期疾呼管理层出手来“管管”的重点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多数细化规则的呼声中,给予“大小非减持完全自由”的言论浮出水面。
近日,普遍有观点认为大小非的减持是此轮下跌
行情的主因之一。进入上半年解禁高峰的3月份后,投资者的神经一步步绷紧。和政协委员张茵代表自己所在群体利益不同的是,对限制大小非减持提出反对意见的并不是当事者自己,而是部分机构投资者,这让这场关于“细化还是放手”的争论变得鲜活而严肃。
细化派
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是机构投资者呼吁最多的问题,在其看来,投资者应该有知情权。联合证券研究所所长吴寿康认为,目前大小非减持的信息不透明,相对于上市公司回购先行披露而言,大小非先减持后公告的方式有待调整。
多数机构投资者表示,大小非减持的公告方式应该调整为先公告后减持,有部分机构认为,公告的内容应具体到减持数量和减持的时间范围———如未来以一个月减持数量或者比例是多少。
基于现阶段小非减持速度太快的状况,有券商人士提出小非减持对市场的影响应该平滑一下。监管层可考虑在细则中设定小非每日、每月和每年的减持上限,这样可能对小非集体减持力度以及对市场影响有较大的缓冲作用。
在一部分认为“减持猛于虎”的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看来,要尽快消除大小非减持对市场的“不利”影响,需要一些特殊的措施。于是,税收被部分人士看作了制约的武器。
深圳一位券商自营人士表示,向大小非减持征税可以使得大小非考虑到成本因素,对减持冲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防止短期内减持数量过大对今后市场的冲击,维持较为稳定的市场态势,可采取针对不同时段减持采取不同税率的方式,如2008年减持的税率最高,而2010年以后减持则是一个相对较低的税率。这种方法直接的好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今年的减持力度。
自由派
在市场纷纷对大小非出谋划策时,一部分人士却对大小非减持给予了最大的宽容,并呼吁给予大小非减持自由。部分私募人士认为,对大小非尤其是财务投资者的减持进行限制和征收费率是没有理由的。
上海一
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大小非减持的动力是多种多样的,虽然不排除部分大小非在“无期徒刑释放后”不计得失疯狂出逃的可能。但从常规意义上讲,大小非会在股价合理或高估的情况下出现减持冲动,从这个层面来看,大小非减持对平抑市场泡沫具有正面和积极的作用。
对于一个刚自由的人,如果想再次给他套上这样那样的枷锁,只会催促他更快的逃跑。由此,对大小非减持的再次捆绑将加快和加大一段时间内大小非减持的步伐。
统计显示,3月份股指在经历了微幅震荡后连续下跌,大小非减持的势头加大———包括中国平安、紫江企业在内的上市公司纷纷遭到了上亿规模的大小非抛售。减持公告显示,截至3月27日, 3月份大小非减持股份数已达3.33亿股,相当于2月的137%;如以公告当日均价计算,涉及市值约46.27亿元。
特别在近一周,减持的频率和力度均有上升趋势。在3月21日-3月27日之间,大小非减持股份数总计8835.18万股,相当于此前一周减持数的133%。
多数机构均认为,在大小非预料到监管层可能对减持出具管理细则后,肯定有大小非在细则实施前,宁愿利益大幅减少,也可能不计得失的抛售,而这种行为如果大规模出现,由此而导致的后果将是市场无法承受的。
没人愿意主动捆住自己
深圳一私募基金的负责人表示,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市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变革,绝不能因为大小非减持就再开倒车。虽然其自有资金在70元附近买入了中国平安并且被套,但该私募坚持认为,既然
股改时流动股东投了赞成票,拿到了对价,那么从法理上就没有任何理由再限制大小非卖出。
事实上,近期大小非的抛售,从某种意义上,流通股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2007年流通股东把股价炒到不合理的高价,才带来了今年大小非的坚决卖出。
与此同时,有机构建议应该鼓励没有减持动力的大小非公告长期持股意愿,以打消投资者的疑虑。但有公募基金经理表示,虽然这对市场健康发展具有一定作用,然而除了央企等没人愿意公告。因为从普通意义上来说,没有人愿意主动把自己捆住。
部分人士表示,对大小非减持的事前和事中不应有所限制,但对事后行为可以进行一定约束,以杜绝恶性抛售。一机构投资者表示,目前市场非常担心控股股东恶意抛售股权后,率领核心团队重建一个类似的公司并重新上市
融资圈钱。结合境外经验,管理层可考虑尽快出台这方面的限制措施,例如控股股东卖掉股权后,应该在至少3年内不能从事同业竞争性业务。
至于对大小非减持收取资本利得税的说法,上述人士认为并不可取,因为单独对大小非征税是不公平的表现,并且容易引发市场对全面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担心,造成不必要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