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非”,的产物,投资者的“梦魇”。
“大非”即股改前占总股本比例大于等于5%,“小非”即股改前占总股本比例小于5%。股改产生的大小非总量占中国A股市场总股数的比例一度超过60%,且在未来两年内将基本解禁完毕,因此被认为对市场价格形成压力。另外,“新老划断”后首发限售股的解禁又扩大了大小非的内涵,这不啻是市场的另一颗深水炸弹。
随着上证向2000点败退,大小非不计成本的减持遭到普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诟病。他们确实不计成本,因为他们的成本太低了。在这场资本与金本的惨烈对决中,机构失去了市场话语权,散户则彻底沦为“三等公民”。
这本来就是场不平等的博弈。本期《一周报》将通过全面的视角,还原被妖魔化的大小非。
“恐新”曾经是投资者心中的阴影,只要一发,二级市场就面临着资金面的压力。而如今,“大小非”俨然成了投资者新的噩梦。
有人形象地比喻,人们像天气预报一样分析着大小非的影响。毫无疑问,大小非已经成了股市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从2006年8月开始,大小非减持力度一浪高过一浪,不过自今年一季度减持高峰后,大小非的减持速度开始减缓。但是业内人士预计,从表面看,9月、10月、11月大小非的减持比例在减小,但减持总量会上升。
股指随减持浪跌落
当去年大盘飞舞在6000点之上时,投资者视大小非为无物,始终认为牛市尚未结束。但大盘在到达6000点顶峰之前,市场早已埋下了定时炸弹。根据上市公司发布的减持,去年二季度大小非共计抛售了17.2亿股股改解禁股,市值261.62亿元。之后的三个季度,大小非的抛售力度都在200亿元上下,相当于每月发行了一个中国南车(601766)。这让A股市场压力剧增,直到今天,大盘依然看着大小非的脸色行事,新低不断,地量屡现。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1000点至6000点的超级大牛市,其上涨原动力就是股改的兑价;而今天,股指跌去60%以上,且仍深不见底,也正是由于当年的大利好——股改所造成的后遗症。
2006年8月24日,恒生电子(600570)率先披露股东减持解禁股情况,拉开了股改解禁股减持的序幕,成为“小非”减持的首例。次月,伟星股份(002003)以占总股本1.06%的减持数量,叩响了“大非”减持的大门。2006年三季度,大小非合计减持5.06亿元,此后,大小非减持数量逐月增加。进入2007年,解禁浪潮更是接踵而至。
根据上市公司发布的减持公告,仅2007年上半年,沪深两市就有200家上市公司的大小非股东在二级市场进行了549次的减持,合计减持股份数达到27.85亿股,总减持量占到了2007年上半年总解禁量的10.86%。
截至今年9月9日,两市公告减持的累计量82.93亿股,这还不包括未公告的减持情况。根据中登公司本周发布的股改限售股份解禁减持情况,自2006年8月第一笔减持解禁股至今年8月底,沪深两市股改限售股共累计解禁了1083.77亿股,累计减持263.37亿股,占总解禁量的24.3%。
不过到了今年,随着大盘跌破3000点,大小非的减持力度有所减弱。今年6月份,大小非合计流出12.39亿元,7月份合计流出26.85亿元,8月份合计流出14.58亿元。相比去年单季200亿元的减持力度,已是大为减弱。
“大小非问题不解决,市场流动性就得不到解决,除非政府直接拿钱救市。”海通分析师张琦直言。大小非减持问题早已成为困扰股市的主要问题,加上新股发行,带来新的“大小非”(新股限售股),使得市场资金面日趋紧张。本周一,沪深两市总成交量仅为325.55亿元。
短期加速减持
8月份是今年下半年股改限售股解禁高潮,合计解禁数量为226亿股,市值1667.32亿元。当解禁高潮到来之时,股指难免会顺势下探,整个8月份,上证综指累计下跌了13%。
根据Wind,今年8月份股改解禁的107家上市公司中,有87家跑输了大盘,其中跌幅最大的是西单商场,达到54%。而大盘股宝钢股份、苏宁电器,尽管大股东都承诺在未来几年内不减持,但股价仍然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跌。
不过,根据中登公司公布的数据,8月份两市的“解禁洪峰”中并未出现“减持潮”,8月两市减持数量仅为4.80亿股,其中大非、小非减持各为0.94亿股和3.87亿股,同7月份的减持相比,分别下降67.9%和30.4%。
8月份的解禁洪潮之所以没有带来“减持潮”,与解禁股大部分为“大非”,减持的动力较小有着密切的关系。数据显示,8月份解禁的“大非”,即持有限售股数量占比≥5%的账户的数量达到210.37亿股,占总解禁数量的98%,而可能被减持的“小非”,即持有限售股数量占比<5%账户的持股数量仅有5.10亿股。
在解禁洪峰过后,9月份的股改限售解禁数量为2008年全年最少,以9月6日收盘价计,解禁总市值为146.98亿元,也让市场得到了稍微喘息的机会。当然,也有投资者担忧,8月份解禁的股票,或许会在9月份减持。
根据中登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进入6月,累计减持比例逐渐减少。宏源证券高级分析师唐永刚表示,主要是因为进入中期财报公布时间窗,抑制了大非的减持冲动,而7月的小非当月减持达总减持份额的85.56%。可以看出,大小非并没有因为的低迷减少减持。
此外银河证券分析师张琢也认为,8月份减持潮并未如期而至,也是因大非尚未出手才得以幸免。他指出,根据证监会以及国资委此前发布的对大小非上市流通规定的三个文件来看,国有控股股东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也就是大非转让时受到国资委的较多限制。根据《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对大非减持的限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该公司、半年报公告前30日内,不得转让解除限售存量股份。众多8月份进入解禁期的大非实际减持时间推迟到了9月份。而小非的成本非常低,且不受约束,解禁后存在随时减持的可能。
同时,唐永刚还指出,中证登记公司公布的减持数字中包括两项:二级市场直接减持和大宗交易转让。因为大宗交易转让在实现“过桥减持”的过程中,时间上会有延误,特别是行情持续下跌的过程中,大宗交易市场存在一定的股票存量被套牢而没有100%全部到二级市场减持,所以,这部分被套牢的股票存量在将来有形成“堰塞湖”的可能性,一旦决堤对后续市场冲击将更猛烈,形成决堤的前提是股市的单边走势或持续震荡。
唐永刚进一步解释道:解禁股存量不断增加,近三个月的减持比例有减少趋势(因大非减持减速),预计短期(9月)减持比例将增加,那么虚拟减持量(二级市场直接减持量+大宗交易量)将增加,导致的实际减持量将增加。此外,大宗交易减持的部分以一定比例流入二级市场,随着此处的股票积累增加,将形成大宗交易“堰塞湖”,如果市场呈单边趋势,则“堰塞湖”有决堤风险。综合解禁存量和解禁比例的因素,预计短期(9月)实际减持量将大幅增加。从上市公司中期财报公布的现金流和交叉持股情况看,现金流的大幅减少将逐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特别是现金流大幅缩水的分布和交叉持股、大小非的行业分布一致,导致这些行业公司不得不减持手中的解禁股和交叉持股。综合上述因素,预期短期(9月、10月)大小非的实际减持将加速。而中长期(6个月)看,随着市场的解禁重点从小非转移到大非,实际减持量仍有增大趋势,但是减持比例将逐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