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对大小非;大盘发行节奏;上市公司、分红;引导长期资金等七个问题进行了解答。应该说属于典型的政策利好,但周一市场对此反应冷淡,继续下探底部。我们认为,这种对利好麻木,对利空过度放大的情绪正是熊市末期的一个典型特征。政策利好的“化学反应”尚待时日。
鼓励股东增持回购行为
证监会昨日公开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有关豁免程序规定作出两方面调整。证监会拟简化程序,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将持股30%以上比例的股东自由增持的豁免申请由事前申请改为事后申请。根据监管实践需要,相应将证监会对以简易程序申请豁免事项的处理期限由5个工作日调整为10个工作日。
我们认为,此举有助于鼓励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增持回购行为。随着市场深度下跌,有些上市公司及股东认为估值被严重低估,并提出回购或增持。如丽珠集团曾在6月提出以高于二级市场股价29%的溢价回购1000万股。而上述政策的修改将为更多控股股东选择回购、增持行为增加灵活性,同时保持对一般收购行为的监管。该条款的修改,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管理层的态度,即通过对制度细则的修改引导潜在机构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不过,从政策的刺激效果来看,并不是立竿见影的。
鼓励分红作为再条件
鼓励、支持、推动和督促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特别是将上市公司再融资审批与最近三年的现金分红以及现金分红占公司可分配利润的比例挂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7年沪深两市共779家上市公司实施现金分红,占上市公司家数的50%;送红股家数148家,占上市公司家数的9.5%;派现总额2757亿元,现金分红总额较前几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分红制度,逐步引导上市公司在公司章程或中明确分红政策;进一步严格上市公司分红作为再融资的前提条件;协调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进一步发挥现金分红的表率作用。
现金分红能力是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体现,只有长期稳定的分红回报,才能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长期化。在我国目前市场,由于上市公司分红率低下,使投资者的短期行为盛行,靠资本利得博取差价收益成为股市盈利的单一渠道。同时,由于回报较低,上市公司有低成本再融资冲动,这样对市场非常不利。可以说,将上市公司再融资审批与最近三年的现金分红以及现金分红占公司可分配利润的比例挂钩,是一个较大的利好,但也是中长期利好。
大小非政策有待继续突破
大小非减持问题困扰市场多时,管理层对如何监控大小非减持问题,下一步将出台三大措施:一,进一步完善大宗交易机制。通过中介达成交易,引入二次发售机制,完善大宗股份减持的市场约束、减震和信息披露制度;二,开发可交换等市场流动性管理工具,逐步完善市场内在稳定机制;三,将于国资委协调,对国有股份转让情况进行监管。建立实时检测系统,可监控国有股东的开户,过户,交易情况,以便相关部门监控国有股东转让。
管理层可以控制减持方式,但不能控制减持意愿,特别是小非部分,而大小非问题的核心是特别低的持股成本对二级市场估值体系的冲击,进行大宗交易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本周市场又迎来了最大一次单周解禁高潮,对市场的冲击不可小视。
市场低迷观望气氛仍很浓
为什么周末的组合利好不但没有使周一大盘反弹,反而出现深幅破位下跌?因为在市场处于深度熊市状态时,任何利好都会使投资者麻木不仁,而一点点利空或中性消息,都会过度反应为利空。从周一的市场表现来看,市场已经处于深度熊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市场交易量锐减,市场热点消散,观望气氛异常浓烈。不过,无论从海外股市还是A股的历史来看,处于该种状态下利好都有一个逐渐积聚的过程。“化学反应”不是瞬间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和牛市里对利空忽略是一样的。上周末的组合利好,不是强心针,而是化学原料的储备,它的释放尚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