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资本PK金本”的题材,本人近期已经写过多次了。此前,一直替“反面”形象(减持的大小非)说话,今天,想写一些“正面”形象——不减持的大非、增持的大非、高管“买套”。不过,本人想点明的是:不要把这些市场举动拔高成过于高大的光辉形象,也不要给它们戴上“以维护市场稳定为己任”的高帽,这完全是一种市场投资行为,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PK过后的逢低买入行为而已。
一、 不减持
(1)2008年6月17日原本是三一重工(600031)成为“全流通第一股”的日子。但当天三一重工却公告称,三一集团承诺于6月17日解禁上市流通的51813万股,自愿继续锁定两年。同时,自6月19日起两年之内,若三一重工二级市场价格低于6月16日收盘价的两倍——55.76元,三一集团承诺不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所持股份。
(2)2008年6月20日,有研硅股(600206)的控股股东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承诺自愿将其持有的于2008年4月17日解禁上市流通的1450万股公司股份自2008年6月20日起继续锁定两年。
(3)2008年6月23日黄山旅游的控股股东黄山旅游(600054)集团特别承诺:其持有的公司有限售条件的股份数19773万股,在原股权分置改革承诺可上市交易时间的基础上自愿继续锁定2年;自2009年2月17日起3年内,最低减持价格不低于每股30元(如遇除权除息进行相应调整),(注:这一价格与公司近期历史最高价33.39元相当。而前一日公司股票收盘价仅在14.44元);
(4)鼎立股份(600614)的控股股东鼎立建设集团承诺,自2008年6月24日起,若鼎立股份二级市场价格低于20元,鼎立集团不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所持股份。(注:鼎立股份前一日收盘价仅为5.95元)。
二、大非增持
(1) 宁波华翔(002048)近日公布,截至6月13日收盘,公司第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周晓峰,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增持公司股份500万股,平均价格12.31元/股,总计6155万元;
(2) 浙大网新(600797)公告:大股东浙大网新集团旗下两家全资子公司于2008年6月19日通过上交所大宗交易系统,以每股5.85元的价格分别购入公司股票900万股,累计购入1800万股,交易股份数占公司股本总额的2.21%。
(3) 荣盛发展(002146)公告,截至6月23日收盘,公司第三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耿建明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增持公司股份7.6万股,平均价格6.97元/股,所持股份由16.6155%增加至16.625%。
三、高管“买套”
上市公司的高管在二级市场上主动增持,这一年来屡见不鲜。当然,去年是主动买涨,今年则成了主动买套。有必要澄清一点:这其中固然不排除某些上市公司的高管是长期看好公司长远发展而自掏腰包增持的,但绝大多数高管增持纯属“被动”行为,与员工激励机制有关,2008年06月21日《证券市场红周刊》在《高管减持为解禁 增持买套有隐情》一文中引用某上市公司证券部相关人士的话来说“此番公司高管增持是一种被动的行为,用于增持的资金主要是公司分配的风险奖励。该基金以一年为期限,只要当年的企业盈利情况达到指标,则对高管予以奖励,但附加条款是必须买成公司股票”。
假如以上这些增持,如媒体报道所宣传的那样成为一种高尚行为、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牺牲,那我们该哭了,因为我们所见到的不是天生丽质的倾国倾城貌、而只是一位人造美女,而拔苗助长的结果,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只有这些增持是出于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行为、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PK过后的逢低买入行为,我们才可以真正开心颜,因为它意味着有一部分产业资本终于开始入市了,星星之火终于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