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资料,在中国,陈姓是一大姓.常言道:一笔难写两个陈,五百年前是一家.虽然现在我们无从考证五百年前的陈姓氏族状况,难以断定姓陈的谁与谁本是一家,但五百年后的今天,作为陈姓的一个分支,从江苏姜堰又分杈内蒙`,南京,贵州,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亲身经历.为让百年后陈姓后代知晓这分支分杈的细枝不节,他们的根在何方,我们特记录下这<祖籍地>,一方面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情况告诉他们,一方面也有利于今后他们之间的联系和祭祀.
在江苏省苏北,有一个并不显眼的镇子---泰县姜堰镇.解放前和解放初期,这里是贫困落后的地方,我们的祖先就生长在这片土地;现在,她已经更名江苏省姜堰巿,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巿,而且必将成为中国有名,世界知名的地方.这里就是我们的祖籍地.
曾祖父陈肯堂(辈分以笔者计,无从再往上追溯,拟定为第一代)留有六个子女.其四子陈辅臣后来成了我们的祖父.其生于1886年,卒于1939年,职业为店员.因一次守夜值班中,一伙盗贼撬门入室被发觉,一把火烧毁了店铺和帐本,祖父被逼变卖了祖房家产赔偿,从此一撅不振,于53岁时气绝身亡,时长孙2岁.
父亲陈墨林,生于1907年,卒于1978年,自幼学徒,一生平淡,解放后一直在泰县棉百商店任会计;解放前夕曾集体参加国民党.其共生有六子:第四,第五两子因病于1949年前夭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时候,祖国并不强大,富裕.我们全家也随祖国一起在饥寒交迫中挣扎.
由于在祖父手中将祖上房产卖去,"陈"家就成了真正的"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无产阶级,在乡村,镇乡结合处到处租借房屋,真正是颠簸流篱.到1950年三弟7岁时才搬到镇上,租住在房东(沾上一点点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王家房子----姜堰镇北大街刘家桥巷4号,一直住了30余年.
在这30余年中,陈家在"刘家桥巷4号"历经了巨大演变:(按时间先后)长兄去内蒙,祖母去世,三弟去****,二弟结婚,父亲去世和随着房东六个儿子长大成家,母亲和四弟被迫搬出......
由于家境贫寒,全家包括祖母,母亲,弟兄数人,全靠父亲一人每月36元的工资度日,长兄读完初中,下乡做了一段民办代课教师,于1956年支援边疆建设去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钢铁公司白云鄂博铁矿当了工人,并在那里成家生子,直至退休,2007年8月3日因病在包头巿去世.留有一女二子仍居住在白云.其长子武汉钢铁学院采矿工程学士学位,现任白去铁矿车间主任兼书记.
二弟自幼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父母省吃俭用,克力培养,供其读上南京大学,后留校执教,由于其在数学教学方面有独特成就,升为教授.现有一女一子.其子1998年南大电子系本科毕业,2003年南大电子系硕,博连读毕业现南大任教.
三弟1962年毕业于江苏省苏州蚕桑学校,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到1964后分配去****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六团工作,1974年调团一中学校任教,1981年调贵州中国振华电子集团公司,1960年任公司老干部处副处长,1996年任公司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生有一子,现在贵州省贵阳市国营八七三厂110车间工作.
四弟初中毕业后,因文化大革命未继续升学,一直与父母共同在姜堰生活,由于三兄长都在外地,赡养老人的重任主要落在了四弟身上,特别是搬出"刘家桥巷4号"后,一直居无定所,四处飘荡,又加之"三机厂"破产,失业在家,处境十分困难,所好继后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临时工作,其子大学毕业后也在南京谋到一份差事,并已于近期完婚,心中安慰些许.
2004年1月,我们的母亲与世长辞,享年89岁,为给她老人家办理丧事,我们弟兄四人从内蒙包头,贵州贵阳,南京汇聚姜堰.俗话说:叶落归根,但长年在外的人,又建立起自己的新的根基,要回去又谈何容易.现如今,我们都是过60岁的老人,大家感慨万端,相约十年后再聚姜堰,不曾想,长兄于2007年8月先走了......
但是,我们不能忘掉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籍地!姜堰,,历经数十年苍殇,现在已有翻天复地的变化,有了"城巿"的味道,虽然她留给我们记忆中的只是贫穷和辛酸.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祝愿她建设得更好,家乡人民生活的更好,我们弟兄甚至我们的后代还是会回"家"去看望她的,因为她终究是我们有故乡,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祖籍地"!!